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暴风雨中悼孙公
作者:李宇明 日期:2024-08-19

今天,公元2024年8月16日,北京突降暴雨,天昏地暗,雷声阵阵如闷鼓。惊闻孙宏开先生昨日病逝,心情如雨倾盆:学界损失了一位巨星,我失去了一位可敬师友!

  孙宏开先生是我国当代民族语言学大家,是我们早年学习语言学的教科书中的人物,是我们后来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中的重要作者。30年多来,我与先生的交往没有间断过,记忆最深刻的有如下几件事:
  20世纪90年代,我还在地处武汉的华中师大工作,分管学校出版社。一次来北京,应约见到孙宏开先生。他当时正在编纂出版《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需要筹措出版经费,寻求出版单位,问我华中师大出版社有无出版意向。这套丛书有40余部,先后由上海远东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从1997年出版到2012年出齐,前后用了15年时间。出版这套鸿篇巨制,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编辑,也需要厚实的财力,我们华中师大出版社没能为这套丛书尽绵薄之力,但于此也足见孙先生对我的学术信任,足见学者为学术事业“化缘”的苦衷。
  2000年我来国家语委工作。当时国家语委的科研经费很有限,但还是拿出大头支持社科院民族所孙宏开先生主持的民族语言资源平台的建设,此所谓“支持可靠之人做应做之事”。2007年,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三位主编的《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著作以第一手资料介绍了我国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混合语等129种具体语言的特点。出版前,孙先生、黄先生和商务印书馆曾建议将辞书纳入语委的“绿皮书”系列,但最终因“语言数量”问题而没有成为绿皮书的一卷。中国的语言数量不仅涉及语言识别的学术问题,还涉及到民族数量、民族与语言的关系等重大问题。2009年,孙先生告诉我,《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出版任务即将完成,《中国社会科学报》准备专版进行介绍,邀我写篇文章。由此前与孙先生一系列的交往,也为弥补对这套丛书的缺憾,我撰写了《到田野去  做田野派——<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的启迪》(《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9日第2版)。以此小文向这套丛书的组织者和编写者致敬,向这种“到田野去,做田野派”的学人学风致敬。
  2007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保护工程”。孙宏开先生都积极参与其中,献言献策,把关学术。今天的《语宝》公号对此已有些介绍,并在帽段部分深情地说:“自2015年语保工程启动以来,孙先生对工程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一直奋战在工程一线……我们深切怀念孙先生陪我们走过的语保岁月。”
  2012年,我调北京语言大学工作,北京语言大学曾成立“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拜聘学术高手共同收集、研究、保护、开发世界语言资源。中心有幸聘请孙宏开、黄行先生组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言专家合作,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语言资源译为中文,建立世界语言数据库,建立世界语言及其相关专有名词的中文翻译规范。项目研制期间,孙先生一直带病参加,还与高精尖中心一起组织了有关语言识别问题的国际学术会议,传播中国语言识别的理念与成果,维护国家的语言权益。
  窗外雨帘,眼中热泪。是呀!学人会老去,魂灵会西行。但是,学人所从事的学术事业不会老去,学人的学问、学识、学术贡献不会逝去,会永存在教科书中、学术史中、学人的参考文献中,特别是永存在学友学人的心目中!
  孙宏开先生,一路走好!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