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明清匾额之"门"例不带钩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18-05-22

津门小吃

 

入关前后

 

  

民国经典

 

今人舛陋

 

同窗黄君传图,天津首席素包店"石頭門坎"前清匾额是也。一眼即见破绽,必赝品无疑。

匾额之"门"字末划不带钩,始于南宋,定于明初。明英宗朝进士、书法大家马愈《马氏日钞》有云:"宋都临安玉牒殿灾,延及殿门。宰臣以门字有脚钩,带火笔,故招火灾。遂撤额投火中乃熄。"后题匾额,带钩之门鲜焉。据传,明太祖尝以"门"字带钩伤及龙鳞,而开杀戒。带钩之门,遂绝迹矣。

清入关前,诸事草创,见识甚浅,故盛京匾额,"门"多带钩。入关后,学养大进,知耻后勇,承袭明制,民国因之。北京之"新華門"、"中華門"匾额,亦依此制。

及至吾朝,学脉中断。作伪效颦者,多功力不逮之辈,乃致漏洞百出,不胜枚举。典型一例,为南京城之中華門。仿古非古,贻笑大方。依礼数,题匾者就餐免单。店家宜追讨包子,连皮带馅,作三日呕欤?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