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姓名的由来
作者:郭军宁 日期:2007-07-09
    当今,人皆有名。一般说来,孩子尚未出生,年轻的父母都已为他(她)们起好了名字。婴儿降生了,父母就要为他(她)们报户口,在户口薄上填入孩子的名字。为什么人人都要这样做呢?因为名字是识别人类个体的符号,是人在社会交往时的身份标志。没有名字,人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无法确定自己在家庭以至在社会中的地位,无法参与任何学习活动或社会活动。人皆有名,似乎天经地义。
    然而,人也有没有名字的时候。初期的人类就没有名字。那时,人类同其他动物一样,处于一种浑浑噩噩、无自我意识的状态。他们吃的主要是各种水果等植物,属于素食动物,体力远不如狮子、虎狼、鳄鱼等肉食动物,需要小心地提防各种猛兽的袭击。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只会用眼睛、鼻子,凭视觉、味觉和触觉区分彼此,没有强烈的个体意识,自然也不可能给每个个人冠以姓名。
    那么,人的名字从何时才有,从何处而来呢?
    
                                            最早的人名是图腾
    
    到了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晚期智人阶段,原始人开始有了图腾观念。他们不明白自己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当作自己的亲属和祖先,认为自己是图腾动物或图腾植物的亲属或后代。那时人类形成了一个个彼此独立的母系氏族部落,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熊氏族的图腾是熊,狼氏族的图腾为狼。有的甚至认为他们氏族的所有的成员都是熊或狼,自然而然地按照动物图腾的形象装扮自己,按照动物图腾的行为习性生活和行动。在这种人兽不分的状态下,图腾动物是某一氏族群体的代表。
    图腾既然是各个氏族的代表,也就必然成为人类最早的名字。因为任何交往,哪怕极其原始的交往,都有一个身份标志即名字的问题。人类最初的社会交往是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当时只有图腾才能把此氏族和彼氏族区别开来。熊氏族的人统统都姓熊,狼氏族的人统统都叫狼,他们都以图腾实物作为本部落身份的标志,以此与其他部落相互接触和交往。虽然当时还未产生姓名这个概念,但在实际上,图腾起到了姓名的作用,以图腾实物的形态成为人类最早的名字。
    
                                       图腾标识是符号形态的古人名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进化到部落阶段。部落是由不同的氏族联合而成的,部落的成员分属不同氏族。此时的原始人开始认识了自己与动物的不同,大都不再相信图腾是自己的亲属或祖先,开始为其各自的祖先虚构一个共同的始祖。于是,图腾神的观念便出现了。他们认为图腾是高于人类的并且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是既能降福于人,又能为人排忧解难的神,对它更加顶礼膜拜。
    在由不同氏族联合而成的部落中,各个氏族或有一个共同的图腾神,或者各种图腾神相互共存浑然杂处。这种状况促使区分各个氏族的问题显得重要。而区分各种不同图腾神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图腾标识或徽记。于是,代表不同图腾神的图腾标志或徽记出现了。
    此时,不同部落的人用各种材料雕刻或绘制出图腾神的形象,如用木桩刻成图腾柱,用兽骨或石头刻成图腾饰件,绘在房屋上的图腾壁画,烧制在陶器上的图腾纹饰以及图腾纹身、图腾面具等等。这样,图腾神就被标识化、符号化、图案化了,图腾由实物形态变化为标识形态了,成为了一个个具体形象的符号。代表某一氏族或某一部落的图腾就以标识化形态出现于各氏族各部落之间的交往中,从而代替图腾实物成为原始人的名字。因此可以认为,图腾的标识化是人类产生名字的一个阶段。
    
                                      氏是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产生的人名
    
    在图腾标识化的过程中,氏族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母系氏族社会经过一段繁荣发展之后,随着男子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男子在氏族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最后取代女子居于主导地位,母系氏族社会进而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传说中的炎、黄二帝时代。这时,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就产生了氏。“氏”字起先的意思是“是”,表示存在的意思,即谁谁在这儿,也就是部落支系的居住地。“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往往借用图腾、徽号或地名作为标记。随着男子地位的逐步提高,“氏”的意思又逐渐演变,逐渐成为男子在氏族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象征。
    出产“氏”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先涌现的无疑仍然是那些图腾崇拜物。这时出现了大量有姓氏的家族,比较著名的有神农氏系统、伏羲氏系统、高阳氏系统、高辛氏系统、轩辕氏系统等。传说居住于轩辕之丘的轩辕氏最早的族长是黄帝,黄帝同蚩尤作战时,曾率熊、罴、貔、貅、驱(这个区为犬字旁,我弄不出来)、虎参战,这应是以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所以黄帝又称有熊氏,说明黄帝既是轩辕氏,又是有熊氏的族长。
    社会进一步发展,到了公元前21世纪初,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带有国家意义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时,氏的本意进一步变化。夏朝延续了父系氏族社会的父权传统,但由于开始实行分封制,氏的地位又一次上升,有一定的封地、有特殊地位的人才可称氏。此外,氏还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成为夏朝的诸侯。比如皇帝之孙颛顼帝之后的已姓,在夏朝分生出昆吾氏、苏氏、顾氏、温氏等氏族,并成为夏朝的诸侯国。
    这时,氏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图腾以外,氏的来源大约有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左传•隐公八年》记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说,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此外还有以古姓命氏,以先人名命氏,以兄弟行次顺序命氏,以职官名称命氏等。
    
                                      文字化的图腾即是人类的古姓、氏
    
    社会进入商朝之后,文字出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的图腾的标识化、符号化、图案化为图腾演变为正式的姓与氏架起了桥梁。那些象形的符号一旦被赋予读音,就成为文字,即象形文字。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即以图形表示意义的文字,汉字就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
    随着文字的产生,人类社会就迈进了文明的门槛,而由符号化的图腾演变成文字化的图腾也就水到渠成,因为最初的文字原本就脱胎于绘画符号。据考古发现,我国的殷商是古文字产生并开始大量使用的时代,而商代文字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被古文字学家称之为“徽识”的文字。这些文字一般刻在青铜器上。青铜器是商代贵族的重要财产,刻在青铜器上的徽识文即标明了这一器具的所有者。因此,所谓“徽识文”,实际上就是家族或氏族的标志。这些徽识文许多是动物形象,如马、鱼、龙、凤、虎、狼等,其图腾色彩彰然可辨。
    这些作为图腾符号演变而来的象形文字是文字萌芽时期最基本最古老的文字,他们是某个氏族,某个部落或者某个家族的代表,亦即姓或氏。人们从图腾名称中便可判别这些青铜器属于哪一个氏族、部落或家族,。
    由此可见,从时间上看,“姓”与“氏”的产生远远早于文字,有了文字以后,根据图腾徽记的图形产生了有文字意义的“姓”与“氏”。文字化的图腾就是人的古姓、氏,即人最早的用文字表示的名字。
    另据考古,发现了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这是商朝后半期殷商帝王进行占卦时刻写的卜辞和少量记事文字。在这些卜辞和记事文字中发现了姓名的“姓”这个字。它是最早的“姓”字,由“人”和“生”两个字组成,其意为人所生,因生而得“姓”。“姓”的这个意思说明“姓”是某个血缘氏族的代表,即图腾。到了秦代,在刻石《诅楚文》中,见到“姓”字是“女”字和“生”的组合字,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这一字形最终被东汉人许慎定形,他在其所作的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大字典的《说文解字》中释意为“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姓,如姬、姒、姜、赢等,都带有“女”字。“氏”字在甲骨中也被发现了。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中,“氏”字作“囗”状。在殷商青铜器散氏盘的铭文中也有“氏”字,也写作“囗”。
    
                                    西周时确定了奴隶制社会姓与氏的关系
    
    到了周代,随着人口的繁衍和文化的进步,有了确立人名制度的条件。这时,作为血缘关系的姓与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周武王灭商后,正式确立了姓与氏的关系。西周“裂土分封”,同姓、异姓诸侯国1300余,天子尊为大宗,诸侯称为小宗。西周的宗法制规定: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位和爵位,一姓之祖由嫡长子来祭祀和继承,虽经百代而不变其姓,此即所谓大宗;国君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统称为庶子,也称别子,史称公子,他们不能继承君位。凡获得分封的另立一家,获得新氏,往往以封邑为氏,称为小宗。别子的嫡长子继承新氏族,为新氏族的大宗,而其他儿子须再立新的支族,往往封于乡、亭,以乡、亭为新支族。没有土地可以分封的儿子,或以祖先的号、谥、爵、官、名、字、居、事、职、次等为新氏族;五代以后降为庶民,无氏可立;国亡后的国君嫡系一族往往以国名为氏,或以所继承的姓为氏。小氏,无权即无氏。
    由此可见,西周奴隶制时认定,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和氏二者是分开的,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周以后,我国社会进入了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社会出现了大变革、大动荡,人们所熟知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即是这个时代的代表。这时产生了无数个氏,也衰亡了无数个氏。由于姓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30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我们后来提到的姓氏几乎都是出自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氏。    
    
                                   秦汉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命名方式
    
    到了秦朝,姓氏开始合一。促使姓氏合一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郡县制取代了周朝的裂土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既没有国、邑、乡、亭、里五等世袭封土,也没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皇亲国戚、功勋武将也没有自己的封土。宗法分封制度的灭亡使西周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被清洗殆尽,原先代表贵贱的“氏”与区别婚姻的“姓”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消失,氏与姓都只剩下标志血统的作用。。《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秦末大乱,社会很快进入西汉,姓氏完全合为一体。在“姓”的大概念上,恢复了远古 “姓” 的内涵,其主要功能是用来别婚姻,仍然是一个氏族集体拥有的称号。姓氏合称,仍取姓之义,表明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皆有姓氏。这时,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特的姓,其结构为“姓+名”式,如汉高帝刘邦,汉高后吕雉,汉武帝刘彻等。当时我国处在封建社会上升和繁荣时期,人们渴望建功立业以报效国家,因此不少人在取名上也体现了这种时代精神。有些人注重对国家的贡献,取名孔安国、赵充国、于定国等;有些人景慕古代英雄人物,取名陈汤、赵尧、张禹;有些人尚武,取名苏武、班彪、夏侯胜;有些人气概豪迈,取名孔奋、魏霸、法雄;有些人德操卓荦,取名曹操、董卓、庞德等等。我们汉族现在使用的命名方式就是在秦汉时期奠定的。
    二千多年以来,这种命名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朝代略有改进而已。比如,汉魏之际形成了妇从夫姓的风俗,李氏、王氏、阿李、阿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名的解释和补充——“字”,因和名相表里,又叫“表字”,如刘备字玄德,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等。这时,有人取名时喜欢加上“之”字。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字是羲之,他七个儿子的名字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位孙子的名子是桢之、靖之,两位曾孙的名字是翼之、悦之。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固定的别名——“号”,一些有地位的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为自己取号,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另外还有“绰号”,这大多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又号为“人猫”。宋朝时出现了系统而严格的字辈命名方式,其基本方法是:“姓+字辈+名”,不同姓氏和不同支派的个人,分别从本家族的字辈谱中依次选用一字,组合为自己的名字。此后,这种按家族字辈而取的双名字的普及率日高。这些特点,历辽、金、元、明、清,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2007.2.20.
        
    
    
相关主题:姓名 由来
文章来源:郭军宁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