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海南探花张岳崧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07-11-05

    清代嘉庆年间,海南岛内曾经出过一位高中一甲三名的探花郎——张岳崧,这也是明清两代五百余年间空前绝后之盛事。嘉庆皇帝曾为当时被朝野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海南竟能出现此等人才而慨叹,特手谕曰“何地无才”。按清制,一甲进士直入翰林,张岳崧经翰林玉阶而上,颇有作为。因笔者长期从事翰林院制度和翰林群体的研究,故而对这位来自天涯海角的前辈颇为留意。现就所知予以展示,以飨读者。
    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卷下,张岳崧考中嘉庆十四年(1809年)己巳恩科一甲三名进士;据朱汝珍《词林辑略》卷五,张岳崧,字子骏,号翰山,又号澥山,广东定安人,授编修。官至湖北布政使,著有《筠心堂全集》。《清史稿》中,记载张岳崧事迹有二处。一是《艺文志•史部条•地理类条》,载有“《琼州府志》四十四卷,张岳崧撰”;一是《朱士彦传》,有“又以淮、扬地方官多调署,情形未熟,请饬江宁布政使林则徐、常镇通海道张岳崧总司江北赈务,从之”之语。
    岳崧的家乡在定安县。其祖籍为福建莆田,宋嘉定年间其先祖赴琼山为官,便定居繁衍;后代再由琼山迁居定安。此地青山环抱,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直至清嘉庆之前,此地未曾出现金榜题名者。而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知县伍文运、绅士林起鹤等捐资营造七层塔一座,但因资金缺乏,半途而停工。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吴先举邀请绅士捐资,续建乃成。以易经“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之句,取塔名曰“见龙”,其意乃祈求出现人才,受知于朝廷也。其坐落于定安县城东南约7公里的龙滚坡上。塔由砖石砌成,共7层,高25米。依《易经》八卦设计为八面体,墙上分别纹印着“日、月、星、辰、天、地、玄、黄”等字,底层正门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至今仍清晰可辨。见龙塔共设有28个实门,每层有8个实门和假门,其中第1层实开东、西、北三门,其它五门为假门。第2层则与第1层启闭相对,实开五门,虚开三门。如此虚实交错而上,以防塔身纵向开裂。塔为空心,内壁设有砖梯,通向各层。整个建筑无铁钉,无支架。塔砖是以糯米等原始建筑材料经粘合而累叠成塔,二百余年间栉风沐雨,仍屹然矗立。塔本是一种风格独特的佛教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原名Stupa。传入中国以后,被译为“浮屠”,亦称“浮图”。佛教所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即是“七级佛塔”之意。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进程的深入,到明清时,塔已不仅是高僧的坟墓,有时也可作为风水、灵气之象征。由此,见龙塔与南面的文笔峰遥相呼应,构成定安的文脉。果然,至嘉庆年间,便有金榜题名、进士及第之辉煌。见龙塔建成后六年的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在定安高林村,海南探花张岳崧降生。而定安历史上仅有的两对父子进士——张岳崧与张钟秀、王映斗与王器成也都出现于见龙塔建成之后。世人奇之。
    诚然,一个奇迹的出现,必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靠自身之天分与努力,与建塔无必然联系。岳崧自幼天资聪敏,博闻强识。据《定安县志》,七、八岁时,或偕童稚钓游,每挟书与俱;十岁时,于琼山师从蔡南昭,十二岁应童子试。年十五应县试,邑令杨公奇其文,面试之,更数题皆援笔就,极为叹赏。乾隆五十四年,张岳崧十七岁,母罹重疾,岳崧曾辍学侍奉左右。其后,岳崧因家境困难,无法继续举业,只得在家乡开馆授徒,同时研修学业。稍有积蓄后,岳崧远赴广东越秀书院深造,并于三十二岁时中举。嘉庆十年至十三年,岳崧赴京赶考,因家境困难,便在一聂姓人家中设馆授徒,以为生计。聂家藏书甚丰,岳崧在授课之余,埋头苦读,学问大见长进。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岳崧高中恩科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时年三十有七。
      岳崧成一甲第三名进士后,历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教习庶吉士、国史馆协修官、会试同考官、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两浙盐运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北布政使、湖北署理巡抚等职。为官清廉,颇有政声。
    此外,岳崧多才多艺,乃清代知名书画家,史称其“淹绩经史,眼膺程朱。诗书汉魏,书祖欧柳。”与岳浚、海瑞、王佐并称为海南四大才子。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诗集》4卷、《运河北行记》1卷、《训士录》1卷、《公牍偶存》1卷等。尤工书,近年出版的《中国画家大词典》、《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岭南画征略》等书,皆有专门介绍张岳崧的辞条,称其“书法与郭兰石齐名,画宗无人,不多作,零缣残墨,人多宝之。”清代《国朝画征略》,更是将岳崧列为广东四大书法家之一。晚年居家,上门求字者络绎不绝。其作品流布很广,以条幅、对联居多,字体亦多以楷书、行草为主。
  到乾隆时,张家文风大张,进士陈嵩庆曾为张岳崧题联:“人才科第占三头,花锦文章开四面”,横批为“海南第一家”。
  岳崧三子钟彦,品学兼优,道光年间中进士;四子钟秀,咸丰年间中举人;孙熊祥,咸丰年间中首名举人。岳崧一门三代功名,在海南绝无仅有,称“海南第一家”当之无愧。
    道光时,鸦片泛滥,民力衰弱,国库空虚,军备废弛。岳崧多次上疏陈具鸦片之害,倡议禁烟,并曾积极协助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道光十八年(1838年),岳崧上《议奏查禁鸦片章程》,提出查禁鸦片的具体措施,主张对吸食和贩卖鸦片者处以重刑,严加海关管理,从严惩处与外国人勾结私运鸦片者,与林则徐遥相呼应,不谋而合。
  岳崧曾多次与林则徐共事或为前后任官。嘉庆末至道光初,岳崧与林则徐同任翰林官,又先后任陕甘学政、四川正考官;道光十一年,岳崧与林则徐同时负责江北赈灾事宜;道光十三年至十八年间,岳崧任湖北布政使并一度署理湖北巡抚,林则徐则任湖广总督。后岳崧之子钟彦到广州求学,曾得到林则徐的悉心指教和经济资助,并应乡试中举。志同道合,使岳崧和林则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后人整理的《林则徐日记》中,多有二人两人交游之记载。
  道光十九年(1839年),岳崧因继母去世奔丧返琼,路经广州时,暂住越华书院,而林则徐正在广州主持禁烟大计,于百忙之中曾到越华书院会见张岳崧,并委托岳崧协助办理雷州、琼州的禁烟事务。此后,岳崧一路上召集雷州、琼州的乡坤组织收缴烟具,发放戒烟药丸。
    岳崧十分重视发展各地的教育事业,在担任陕甘学政的时候,他曾捐俸修复巩昌南安书院、绥德雕山书院等,后来还曾在海南的琼台书院、雁峰书院以及广州的越秀书院、肇庆的端溪书院讲学。对桑梓家乡的士子,他也尽力扶携,带头捐资设立崇贤兴馆,以资助贫穷读书人的赴试旅费。他曾说:“欲国有纯臣治有循吏,必先里有良士。”并撰《训士录》,以讲求吏治,淳厚教化,培养人材。
    岳崧为人正直,忠于职守,史称“居官勤慎廉明,悉心职事。”在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时,他奉旨治水,到任伊始,便冒着风雨坐小船渡江巡查,亲自督导民工治水护堤,曾多次遇险。在主持江北赈灾时,迎风冒雪走遍灾区十几个县,实地核查受灾人口,监放救灾米粮,同时考察河流地势,并撰就有关治水之文数篇。
    在担任湖北布政使期间,岳崧积极整顿吏治,兴利除弊,注意倾听民间呼声,常微服出访体察民情。当时江汉一带经常遭受洪灾,岳崧多次带头捐俸以赈济灾民,并采取措施平抑粮价,同时大修水利堤防,防洪抗灾。对外地逃荒来鄂的灾民,他也多方救济,并行文各地,要求各地方官遇到灾民过境时,一律想方设法安抚救济。因政绩斐然,湖北巡抚林则徐调任湖广总督时,力荐岳崧担当护理巡抚之任。  
    在家为母守丧期间,岳崧不忘国家大事,为禁烟之事奔走于岛内各县,并多次与林则徐通信,汇报海南的禁烟情况,询问广州及各地禁烟详情,忧国忧民的情怀尽现。然囿于礼教,须在家守丧,虽心忧国事,却不能赴粤参与抗英,颇引为憾。
    岳崧晚年,受知府明谊之聘,特续修《琼州府志》。全书44卷,首1卷。自称此志以历代志书为基础,采辑遗佚,诸志中有关郡事皆有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岳崧于回乡三年后,在对时局的忧愤中病逝,享年六十九岁。葬于琼山甲子毛头村。  
    岁月不居,流年似水。转眼间,岳崧太史驾鹤西归已160余年。但桑梓后人从未忘记这位曾为家族带来过荣耀,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先贤。当今,在位于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张氏故居中,仍陈列着岳崧的著作、书画、对联、碑帖匾额、印章等遗迹和晚清名人关于记述张岳崧生平事迹的文章著作,对研究晚清海南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文章来源:邸永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