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俞平伯先生的家学渊源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08-04-08
    众所周知,俞平伯先生(1900年─1990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师级学者,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就对学者的塑造而言,会受天资、家庭、社会环境和时代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就平伯先生的成就而论,在上述各种因素中,家学渊源应是最值得关注的因素之一。
    先生原名俞铭衡,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生于苏州。出身于一个“祖孙翰林”的文化世家,曾祖父俞樾(号曲园,世人多称之为俞曲园)乃清末著名学术大家,尤于经学家和文字学方面造诣精深。其才思绝伦,早年中进士,入翰林。后因仕途不畅,转而专致学术,沉潜经籍,成就卓著;执教授徒,桃李满园,成为清代朴学发展史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卷下,俞樾考中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二甲第十九名进士;据朱汝珍《词林辑略》卷六,俞樾字荫甫,一字中山;号绚岩,一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著有《春在堂全集》;另据《清史稿•文苑传》,俞樾于咸丰二年,散馆授编修。五年,简放河南学政,奏请以郑公孙侨从祀文庙,圣兄孟皮配享崇德祠,并邀俞允。七年,以御史曹登庸劾试题割裂罢职。樾归后,侨居苏州,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各书院,而主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余年,最久。课士一依阮元成法,游其门者,若戴望、黄以周、朱一新、施补华、王诒寿、冯一梅、吴庆坻、吴承志、袁昶等,咸有声于时。东南遭赭寇(即太平军,笔者注)之乱,典籍荡然,樾总办浙江书局,建议江、浙、扬、鄂四书局分刻二十四史,又于浙局精刻子书二十二种,海内称为善本。
    生平专意著述,先后著书,卷帙繁富,而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尤能确守家法,有功经籍。其治经以高邮王念孙、引之父子为宗。谓治经之道,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通假借为尤要。王氏父子所著经义述闻,用汉儒“读为”、“读曰”之例者居半,发明故训,是正文字,至为精审。因著群经平议,以附述闻之后。其诸子平议,则仿王氏读书杂志而作,校误文,明古义,所得视群经为多。又取九经、诸子举例八十有八,每一条各举数事以见例,使读者习知其例,有所据依,为读古书之一助。
    樾诸经皆有纂述,而易学为深,所著易贯,专发明圣人观象系辞之义。玩易五篇,则自出新意,不拘泥先儒之说。复作《艮宧易说》,《卦气值日考》、《续考》,《邵易补原》,《易穷通变化论》,《互体方位说》,皆足证一家之学。晚年所著《茶香室经说》,义多精确。古文不拘宗派,渊然有经籍之光。所作诗,温和典雅,近白居易。工篆、隶。同时如大学士曾国籓、李鸿章,尚书彭玉麟、徐树铭、潘祖廕,咸倾心纳交。日本文士有来执业门下者。
    樾湛深经学,律己尤严,笃天性,尚廉直,布衣蔬食,海内翕然称曲园先生。光绪二十八年,以乡举重逢,诏复原官,重赴鹿鸣筵宴。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六。著有《群经平议》三十五卷,《诸子平议》三十五卷,及《第一楼丛书》,《曲园杂纂》,《俞楼杂纂》,《宾萌集》,《春在堂杂文》、《诗编》、《词录》、《随笔》,《右台仙馆笔记》,《茶香室丛钞》、《经说》,其余杂著,称《春在堂全书》。
    平伯先生之父即曲园先生之孙,名俞陛云(1868—1950年),亦是翰林出身。据《词林辑略》卷九,陛云字字阶青,中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直入翰林,授编修。光绪二十八年,出任四川副主考。翌年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
    陛云父名祖仁,身体病弱,故陛云出生后即随祖父母生活,由祖父亲自教育,《曲园课孙草》就是曲园先生为培养这位爱孙而特意编写。光绪十年(1884年),陛云应县试,考取秀才第一名。翌年赴浙江应乡试,中举人第二名,称亚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陛云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授编修,时年三十岁。真连考连捷,少年得志者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四川副主考。翌年,由江苏巡府“以俞陛云长经史,不独以科贸见长”,保举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
        民国元年(1912年),陛云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越明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由此移居北京。其间与清逊帝溥仪私交甚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溥仪认贼作父,投靠日本,出任伪满州国执政,特邀请陛云佐政。陛云接书后怒不可遏,大骂“可恶”,撕信逐使终生不与往来。1937年,芦构桥事变爆发,旧京沦陷,陛云不愿出任伪职,仿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故事,卜居京郊,闭门以书、画自娱,高风亮节,为时人所称道。
        俞陛云幼承家学,受祖父曲园先生耳提面命,悉心指导,因此在文学、书法方面皆有建树,尤精于诗词。著有《小竹里馆吟草》、《乐青词》、《蜀輶诗记》、《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等。
    平伯先生出身于如此家庭,自幼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奠定了雄厚了旧学基础。其曾祖以曲园为号,而曲园是一座古典园林与普通住宅浑成一体的小园。乃由友人资助在苏州城内马医科巷买下潘氏一块废地,由俞樾先生亲自设计,凿池垒石,栽花种竹,建屋三十馀楹。由于地形呈曲尺形状,故取名曲园,并由此自号曲园老人。
    曲园主要建筑曰“春在堂”,是俞老翰林读书、写作的书斋,也是接待宾朋、谈诗论文之所在。俞樾三十岁时,在北京保和殿参加朝考(入选翰林之考试),试题为“澹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以“花落春仍在”开篇,深得阅卷官曾国藩赏识,故而荣登榜首。曲园先生将“春在”题作堂名,且将二百五十卷著作题名为《春在堂全书》,足见此事在其心灵深处的地位。春在堂之东,是正厅乐知堂。西北,是一个小园,西边一条长廊,中间有曲水亭,廊下一泓清泉,名曲水池。东面,一座假山傍池崛起,山上筑有徊峰阁和在春轩,曲园老人常在此吟诗玩月。南北则有认春轩与达斋相对而立。老人曾有诗记之:“书生例好事,所乐唯林泉,爰因地一曲,而筑屋数椽。”
    平伯先生便是生在此幽雅的人文环境中,依托无比厚重的文化积淀而起步,承载着不可估量的学术遗产而成长。平伯降生时,曲园老人尚健在。由于聪明好学,心有灵犀,故而深得曾祖锺爱,于是亲自于春在堂为曾孙授课。平伯先生四岁识字,六岁学诗,七岁便可作诗填词。某中秋之夜,俞氏全家在堂前饮酒赏月,老人提议全家做联句诗,并指定平伯出首句。平伯思考片刻,脱口念道:“八月中秋点香斗”。老人大喜曰:“孺子可教矣,吾寄以厚望焉!”为勉励平伯勤奋攻读,曲园老人曾命平伯在所读书上加盖“拚命读书”印章,以励其志。
    不久,曲园老人病逝。数年后,平伯先生走出苏州,1915年,考取北京大学,入文学部, 1919年毕业。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学校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曾一度赴英、美游学,不久即返。回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少年时,先生思想活跃,追求进步,曾加入北京大学“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诗的平民化”。 1922年,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1923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人成立朴社,集资出版进步书刊。其后,俞平伯曾长期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学院和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平伯先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其在二十世纪初“新红学”创建时期的作为。按红学界普遍认同的学术分野,红学家大致有索隐、考证和评论三大门派,而平伯先生被归入“考证派”之中。然而,考证派之作为。乃以史料为据,来考证《红楼梦》作者、家世、时代、版本等史实,其基本属性可归入史学范畴。而平伯先生之着眼点则集中于《红楼梦》的文本。通过精读、爬梳,对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分析,旨在还原《红楼梦》文本原貌。所以有另辟新径之功。《红楼梦》毕竟属于文学而非史学作品,所以红学研究,不应脱离文学属性。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文学眼光和意识,以文学为关注中心,并最终体现其文学价值。但对文学和文本的研究,又必是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的分析,不可靠直觉、联想而臆造,也就是说不能靠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否则出现经不起推敲的荒诞结论,则与研究大相径庭也。平伯先生所撰《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为《红楼梦研究》再版),即是其上述探索的一大成果,使其成为继王国维、胡适之后另辟新径的一位红学大师。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任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任一级研究员。其后历经磨难,困而修德,在逆境中不忘学术,孜孜以求,终于迎等到了文革的结束和新时期的到来。1986年元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庆贺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大会”,对先生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先生还参与国事,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生学术造诣精深,尤擅古典文学。主要作品除《红楼梦辨》外,尚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等多种。
    古语有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由于种种原因,当今时日,中华文脉发生断裂,学术世家荡然无存。欲恢复当年之集雅流韵,何其难也。羊已亡,牢未补,如何避免国学被彻底断送的宿命,颇值得有识之士筹划考量也。
      
    
    
相关主题:俞平伯
文章来源:邸永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