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和谐
作者:蒋佩春 日期:2008-10-24
    何谓和谐?和者,融洽和睦;谐者,协调一致,说的是一种极佳状态的人际关系。
    放开视野,从系统论角度来说,和谐是事物内部结构一体化的良性状态。举例:新伐的树木不可打造家具,必要放置在露天,日晒雨淋风吹几年,木材内部的应力消失,打造的家具才不变形;出炉的钢锭不可马上机加工,也要经过时间的冷处理,或者经过铁锤的锻炼,内部应力消失,结构稳定,才适于加工为机件;我们吃的馒头,必要经过和面揉面,达到滋润筋逗,口感才好。三个例子的目的都是一个,消除内部的应力,使结构均匀一致,达到物质内部结构的一种“和谐”状态。
    人类社会也需要和谐。唐朝皇帝李世民对此有深刻认识,他把统治者比作舟,把人民比作水 ,水能载舟,亦能复舟。载舟,和谐也;复舟,斗争也。要想统治长远,使水载舟,必要消除社会矛盾,使社会和谐。他治理的时期,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是封建社会国泰民安的典范。
    故宫中轴线上的三座大殿,分别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皆以和字命名。这是积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经验:“和”治天下,才能江山永固。
    “和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理论,为辩证唯物主义三大规律的核心理论。矛盾论认为,事物是由两个方面构成,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以往的哲学解释,过多强调其斗争性的一面,而对其统一性的方面研究甚少。其间具有历史的原因:在夺取政权的战争年月里,斗争的激烈性、残酷性,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腥风血雨的斗争年月,需要人们斗智斗勇,竭尽全力去争取胜利。自然而然对于斗争的感受十分深切,对斗争的理论也就领会深刻。
    但是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同一性终究占据着主导地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你死我活,分崩离析的残酷斗争时期比起和平共处的年月在历史上毕竟要短得多。固然,斗争对于摧垮不合理的社会机构具有革命的积极作用,但斗争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经济文化的巨大破坏有目共睹。而引起剧烈的阶级斗争风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严酷压迫,违背了社会和谐的机理。
    解放后,由于斗争哲学在指导治国思想上的错误导引,我国政治生活处于非正常状态,最后导致十年“文革”的颠倒岁月。邓小平扭转乾坤,将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治国理念的进步。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通过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交过了不菲的学费,我们认识到,发展经济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注重生态平衡,要构成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而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注重社会和谐,如同消除物质应力一般,需要极度重视消弭社会矛盾。
    兄弟同心,利可断金。社会和谐整合形成的力量是巨大的。物理上,军队过桥正步走造成的谐振可以致桥断裂,海啸时海水整体冲击海岸时发出的骇浪是表层海浪拍打海岸的力量难以相比的。冰天雪地的小国芬兰因为社会和谐发展在经济上夺得多项世界第一,具有丰富石油资源和肥沃土地的两河流域的伊拉克,因为国家内外关系的极不和谐现在是遍体鳞伤,民不聊生。中国近代历史上积弱积贫,在于一盘散沙,内耗极大。和谐治国理念的提出,对凝聚民心国力具有强大的召唤力。
    尤其是,交通与通讯科技发展,把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生活在一个渐觉狭小的地球村。生存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态势,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世纪形势是严峻的。家和才能万事兴,才能应付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现实显示我国还存在太多的不和谐,从我国追求经济发展所遇到的不配合的国际环境、到资源能源市场诸方面呈现的的逆势,以及我国内部社会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都要我们运用大智慧、大气度化解纠纷,理顺事局。
    和谐不仅是一句口号,不是某种情势下的权宜之计,而是治国理念,政策方针贯穿的核心。瓮安事件等状况的发生,提示我们贯穿和谐治国理念的必要性,也提示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到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还没有对不和谐现状怀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亟需采取应对策略的迫切步骤,种种接踵而来的类似事件将使我们焦头烂额无有宁日。

                                                                                             2008-7-29
相关主题:和谐
文章来源:蒋佩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