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春节将至话饺子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09-01-13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家家户户庆团圆的宴席上,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便是饺子。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要在除夕夜里包好,待初一五更之时,便开始下锅。饺子端上桌子时的腾腾热气和美味扑鼻引来的不得不吞咽的口水,是儿时最难忘、最温馨的记忆。笔者近来偶生雅兴,将饺子的来龙去脉考证一番,匆匆奉上,以飨读者。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形象地说明了饮食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内的突出地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光大着自身的饮食文化系列,而饺子更是这个系列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饺子的起源,有多种版本。一说源于“娇耳”,发明者乃汉代名医张仲景。东汉末年,灾害频仍,社会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很多人身染疾病。南阳有神医名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所配药方,有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之效。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无论贫富,一视同仁,皆认真施治,深得四方百姓爱戴。
  相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某年,当地瘟疫盛行,蔓延扩展,几不可挡。仲景便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活人无数。后仲景告老还乡,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多有耳朵被冻烂化脓者。于是便仿照在长沙时所用之法,命弟子在南阳东关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之日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所配之药,名“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花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给娇耳两只,汤一碗。患者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后,病人烂耳便可治愈。
    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为庆祝新年,同时庆祝烂耳康复,于是仿娇耳形状,做过年食物,并在初一早上举家而食。人们也称这种食物为“饺耳”或“饺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食之,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仲景生存时代距今已近1800年,其配制“祛寒娇耳汤”以救百姓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饺子,以缅怀张仲景救助之恩情。因无文献可征,此说仅仅属于民间传闻,权且一听,亦不必深究也。
    另一说,饺子起源于“馄饨”。此说有确切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至今已有不下1400年的历史。北齐颜之推曾云:“今馄饨,菜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就表明当时已有一种名“馄饨”的偃月形食品,流行于国中,因与当今的饺子形状十分类似,或可视为饺子的雏形。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考古者发现随葬的木碗里遗有小麦面制作的半月形饺子,长约5厘米,与当今饺子的大小及形状颇相仿佛。可证明在唐代时,吃饺子的习俗已传至西域。由于饺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且因历史、地理、习俗和方言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饺子的名称也在不断演变,有“馄饨”、“扁食”、“角子”、“饽饽”等不同称谓。如今,南方一些地区,仍有称饺子为馄饨者,属于古代称谓之遗存,并可作为二者同源的旁证;而就大多数地区而言,经过长期的演进,饺子和馄钝已分别发展成为两种不同的面食制品。
    宋、元时代,饺子被称为“角子”或“角儿”。据《东京梦华录》载:汴京市食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双下驼峰角子”等不同品类。另据《武林旧事》,临安市食中有诸色角儿。元代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中,有撇列角儿、莳萝角儿等名目。而上述“角子”、“角儿”皆属当今饺子的前身。元明清三代,北方居民倚其形状,有称饺子为“扁食”者。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就有“烧卖、扁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之语。其中“扁食”一词即指饺子。目前在山东济南等地,饺子仍沿用“扁食”之称,“济南扁食”远近闻名。蒙古语中,饺子至今仍被称作扁食,到底是依山东方言而音译,还是北方方言是依蒙古语而形成,只能是见仁见智也。。
    明清时期,“元旦子时,食扁食,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为节日食品。人们吃饺子已寓有辞旧迎新、富贵吉祥之意。尤其在北方,饺子作为贺年食品,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相沿成俗,一直流行于北国,经久不衰,象征着团圆、喜庆。自古至今,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吃饺子的习俗,像除夕吃饺子、初一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入伏吃饺子、冬至吃饺子,还有好吃不如饺子等等……
    民国以降,饺子的品种花样更是与日俱增,现已遍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据初步估算,约有600多个品种。其加工热制技法已有煮、蒸、煎、炸等多种。馅料繁多,更是难以详述。其分类按馅料、造型、热制工艺、风味特色、进食方式以及加工形式等来确定。
    如今,代代相传的饺子大放异彩,以当今饺子重镇“天津百饺园”为例,其品种之多,已打破世界纪录,荣获“世界水饺品种之最”奖牌。据悉,天津所创世界吉尼斯纪录为数很多,但一餐饮美食而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者,尚属首例。
    百饺园共有水饺229种,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其中有酸辣鸭血、虾仁芹菜、素三鲜、玉米面、山楂银耳等品种,各个薄皮大馅,统统现包现煮。其中有一种玲珑剔透,如小指肚大小的饺子格外突出,它形如珍珠,馅鲜味美,取名为“太后火锅”饺子。
    相传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慌忙出逃。曾路过天津武清杨村并作小憩。当天晚上,太后正在闷闷不乐观赏京戏,突然感到腹中饥饿,太监马上心领神会,开始张罗点膳。
    为了讨太后欢喜,太监命御厨做一种太后从未吃过且可边吃边做的御膳。于是御厨们挖空心思,用太后平时最爱吃的童子鸡胸脯肉,加上作料调馅,作成饺子端了上来。只见那一粒粒杏核儿般大小的饺子,像颗颗散落的珍珠,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太监在太后面前的条案上支起单风紫铜火锅,小心翼翼地倒进提前熬好的鸡鸭高汤,点燃下面的木炭。在夜幕下,燃烧的火焰不断跳动,恰似盛开的朵朵菊花,因此又称“菊花火锅”。太后目睹此景颇为兴奋,连连赞好,“太后火锅”饺子由此而得名。其实,慈禧太后西逃路线是出德胜门到昌平,经山西至西安,而不可能绕道去位于北京东南方向的杨村。此说站不住脚,权且一听可也。
    饺子吃法,尽管有多种,举其大要,应属煮与蒸两途,而煮饺即水饺又属饺子正宗。但无论蒸煮,其制作工序也万变不离其宗。大体是:将面粉加水,反复用手搅拌、揉压至不硬不软为止,然后把面团剂子放在面板上用手挤揉成长圆条状,切记在面板上洒上些干面粉,再将长圆条状的湿面用手或刀撕、切成小小面剂,放在手中揉成扁平,用擀面杖擀成一个个的小薄饼。擀小薄饼是一项技术活,既要擀得快,还得要厚薄均匀、不能残破。各地擀面杖大小粗细多有不同。如在沂源,擀皮用长30厘米左右,直径2-3厘米的圆柱形小擀杖,而鲁西南地区,擀杖却是两头尖尖。擀皮时,一手持皮一手握杖,擀皮速度很快。制作水饺,做好馅子也十分重要。饺子馅可分素荤两种。不管是何种原料都要剁细、放上作料(作料主要有油、盐、酱油、葱花、姜、茴香面等),然后拌匀。做时把馅子戏用筷子或小勺适量夹起一部分放到已擀好的水饺皮上,用两手将水饺皮对好捏住两个边角,从两边向中间边擀边挤捏成重叠的花状饺皮,要把水饺皮捏紧,以防煮水饺时皮破馅露。
    时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饺子已不再仅仅是逢年或者过节的美食,平日里吃饺子已是司空见惯。另外,饺子也已成为饭店、宾馆的一道重要的饮食,街头路边也涌现出了众多的水饺摊点,随吃随包,不同品类的馅子任你挑选,生意还相当的兴隆。根据馅子的不同,就出现了“牛肉水饺”、“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素馅水饺”、“三鲜水饺”、“海味水饺”等诸多丰富多彩的水饺名称。
    颇值得一提者,随着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与广大,饺子早已传播至周边国家,并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可以共同享受的美食。
    本人手笨,善于描述动作而不善于完成动作。所以只得将饺子写在纸上,奉献给大家,并祝各位读者春节快乐,阖家欢愉!
    

文章来源:邸永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