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优选法”
——去果皮的启示
作者:持恒 日期:2024-02-08
    
  每日早餐后我总会吃个水果,已成习惯。这次吃的是脐橙(非桔子,果皮厚而硬),想谈谈去皮方法。以前,我吃橙子,洗净,放入盘中,用水果刀切成几瓣,食之。后来,我感到较麻烦,除了用刀,还要清洗盘中残留果汁。最终,我采用一种简便的方法,但凡碰到外皮较软的橙子,直接用手剥开去皮(见上图)。和以前方法相比,我称其“优选法”。        
  科学意义上的优选法(Potimization method),一般分为单因素方法和多因素方法。其中,0.618法(又称“黄金分割法”或“折纸法”)是单因素方法中的一种,由美国数学家Jack Kiefer(杰克•基弗)于1953年提出。0.618法是在优选时,把尝试点放在黄金分割点上寻求最优选择,它适于试验次数不做规定的情况。例如:生产中,预估每吨原料需加入配料100克~ 200克,就可以用黄金分割规律简化试验次数,不必从100克~200克逐一试验,进而找出合适的配比。这里,用一个带刻度纸条表示100~200克,其数学公式为:100 +(200-100)×0.618 = 161.8,以此确定为第一个试验点,然后再确定第二个试验点,其数学公式为:100 +(200-100)×(1-0.618)= 138.2,继而再找第三个试验点的位置,其数学公式为:100 +(161. 8-100)×(1-0.618)= 123.6。以此类推,不断演算,直到找到一个满意的数值。由此可见,采用0.618法试验时,每次剪去纸条右边或左边的长度,纸条上刻度的中间段都保留了下来。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其进行简化、补充,在国内广泛推广。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实践证明,他是一种合理安排试验次数,以求尽快找到最佳点的数学方法。既缩短了生产周期,又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广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例是:1972年,面对国内某知名白洒酿造企业酿造的53度酱香型白酒,有外商提出,希望能生产低度白酒,以适应外国人的口味儿。当时,国内不少人认为,好酒就好在高度数,53度正好是酒精与水締合的最佳浓度,可以任凭岁月流逝历久弥香,而低度数会改变酒的味道。科研人员为了出口创汇,顶着压力,试验了几年均未找到合适的酒水配比。因为这是对酒质的全新要求,并非只是多掺些水,降低度数就能达标。直到1978年,华罗庚教授率队赴四川推广优选法时,该企业的高度变低度酒的技术难题才得以迎刃而解。        
  优选法因为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倍受社会推崇,我对其认知源于华教授那个时代。坦率讲,就算当时年少,比较懵懂,即便在今天,我对其纯数学理论层面亦不甚了解。庆幸的是,我已经从哲学意义上认识到它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并经常运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准确的讲,在华罗庚教授推广优选法的框架下,认知了我所能理解的“优选法”,比如徒手剥开橙皮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优选法。我以为,优选法是哲学规律框架内的一个科学体系,是思维方法中的一种认知方式,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我们做任何事情,无论大小,都有一个方法论。优选法就是方法论的一部分,主要解决“怎么办”中的“最优”问题。         
  有论者言,我所理解的优选法不过是个“选优法”。对此,我持不同看法,写这篇短小议论文的目的就是想做一个简单探讨和善意提示:科学合理的优选法一定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和应用性。就算是“选优法”,也应该构建于优选法的框架范畴内,其中也一定含有优选法的基本因子。        
  应该承认,优选法它不仅广泛运用于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存有诸多游丝,需要我们用优选的方法考量。以下几个例子或许能说明问题。         
  例1:我们发面蒸馒头时,碱的用量影响着馒头的质量。放少了,馒头发酸;放多了,变黄。如果一定要从科学角度讲,可以用0.618法进行优选,问题会迎刃而解。         
  例2:我们照相时,摄影画面构图的取舍、照片内容的裁切,0.618法应该是首选,会大大提升照片构图的美观性,提高摄影水平。        
  例3:股票交易中K线形态下降到一定根数时,对比前面的上升K线根数,是否适合抄底也可以用0.618法来考量(当然,还要看量价关系、KDCCI、MACD等等一些别的技术指标和形态)。        
  总之,希望大家不要认为我介绍的去果皮方法不过尔尔。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以为,优选法虽然是一门严谨科学,但他“平民化”的特征和属性极为凸显,广泛存在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这应该也是促使其发展成一门学科的原因之一。进而言之,人们以主观意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都存有“优选法”问题,只不过我们不善于时常运用罢了,我们应该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想中,把它变为习惯思维,或是一种思维模式。因此,我们生活中无论碰到任何事情,思维方式千万不要泥古不化,应该尽量选用“优选”这种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考量和把握,以便我们更有效地、事半功倍地节约人生的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物质成本,全面地、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注:《我的“优选法”》(此为原文)是一篇科普议论文。见报后更名《“优选法”的日常应用》,略有删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