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从图书馆借书功能出发,讨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图书馆工作的开展。着重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清理认识误区;围绕以人为本开展工作;正确认识发展规律;重视科技进步。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图书馆管理,外借功能
胡锦涛同志去年10月,在党的16届5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论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细胞,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的发展和萎缩,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形成,也是一个社会能否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这里主要从图书馆借书功能的角度谈一下。
1、运用科学发展观回顾图书馆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和总结经验,清除头脑中的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改变一些不适合今天情况的做法。
譬如认为我们有悠久的图书馆传统,我们的一些做法一直有理。我们国家是拥有文化典籍数量最多的大国之一。历史上很早就建有藏书机构。我们确实很早就有保存整理图书的传统,却不怎么重视人的问题。上述机构作为藏书楼长期以来并不具备图书馆阅览、外借的功能。宫廷藏书,只供皇上御览,或是皇上钦点的大臣才能入楼阅览。私人藏书楼也不外借。即使出现近代图书馆后,能进馆的普通群众也很少。长期封建专制下形成的私有观念和重藏轻用的观念,导致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无法建成。再把人划为三六九等,那种反映人们对文化平等的追求,几乎无人念及。解放后情况有了根本改观,但以往那些观念实际上长期影响到我们一些人对图书馆的思维方式:如单位所有、区分读者、态度傲慢等等。还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一贯做法,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当然有的是因为经济不够发达造成的。处理问题应该进行一些追根溯源的考虑。
2、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图书馆发展过程,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断改进。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更应该围绕以人为本进行。从为特定读者服务到为一般读者服务,一直是图书馆的重要探索。
2.1、譬如图书馆的外借。现在办理借书证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大学、专业图书馆只给本单位的人员办证,只接待特定读者,这样似乎更便于控制。国家图书馆办证则有一定的职级、学历要求。借书证其实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的需要。很多办不了证的人,他们的要求难以解决。办了证的人,在一个馆也未必能全解决他的问题。据统计,仅公共图书馆的发证率美国是65%,英国是58%,日本是56%,台北市是22%,中国大陆仅为0.5%。对于为了经济崛起要和欧美先进国家在各个领域对决的中国来说,这一点上实在是不尽人意。
2.2、由于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加之读者需求的多元化,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馆界呼声很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一个图书馆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了一阵馆际互借活动。有一种馆际互借证,只给单位办理。其实这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一方面它的效率有问题,另一方面它把个人应负的责任交给了单位,管这事的疲于奔命,还是不能解决好以人为本的问题。这都是过去经济不够发达,技术落后,社会信用机制没有建成时采取的办法。
现在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暴涨,资源共享的呼声再次高涨。读者在提出需求时,权力意识也慢慢觉醒了。人们再也不能容忍自己的权益受到漠视。对知识、信息获取的平等权利,正是构成现代人权理念的重要内容。如果图书馆对一些文献的获取设置了种种障碍,实际上是有意无意侵犯了一些人的基本权利。当今社会,对信息获取的时效,占有的程度,已经是决定国家、民族、甚至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2.3、现有图书馆条块分割、单位所有的体制,要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难度很大。我们在维护本单位利益的时候都可能有很多条过硬的理由。几年前就有人估算,北京中关村地区是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最为密集的地区,如果能资源共享,对该地区乃至北京的发展会有重大促进。然而一墙之隔,咫尺天涯。一个借书证就能进一个门。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可能也有过去封建藏书楼的意识在作怪。
当前转变观念非常重要。只要这个图书馆的管理是规范的,我们不能说这个读者甚至是本所我认识的读者,用了这本书对国家的研究事业就有好处,我就尽到了责任,其他读者来用就对研究事业不利。毕竟学术的进步靠交流和讨论,而不是靠封锁。那种以人为本的意识,应该是善待读者。不管他是什么单位,外地的、甚至是外国学者,只要他能看懂、需要使用我们的善本文献,我们也可以提供,毕竟他的研究只会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益吧。
为解决国际上学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障碍,产生了开放存取运动(open access),简称OA,这种开放存取,也叫公共获取,开放共享,免费阅览。2003年的“柏林宣言”上,把OA定义为“全文在线免费获取”,它的重要特征是学术资源的开放出版、发布与保存。中科院代表中国签署了柏林宣言。表示中国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也是支持和推进这种开放存取活动的。
2.4、上个世纪90年代,以上海图书馆为龙头,率先实行了各区县和大学图书馆的一卡借阅。随后北京地区以首图领军,也实行了区县图书馆的一证借阅。现在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也在努力实现院内各所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一证借阅的办法。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和促进这项工作的完成,主动配合,而不能过于强调本单位的利益。这是图书馆界有利于我国研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当然这会增加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并且加大工作量。但拿来和眼前中华腾飞的事业相比,我们应该能忍了。实际上每一次借书证上读者群的增加和借阅范围的扩大,都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的权利受到尊重,都是更符合人性化发展的要求。
仅就图书借阅方面,我们现代专业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沿着一个提供阅览、对部分读者外借、馆际互借、和一证多馆通用的道路发展的。对读者身份的限制也正在改变。那种只问身份,不论水平,只认等级,不管需求,非我族类,宁肯束之高阁的现象正在改变。
3、 运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图书馆运行的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图书馆的发展大体应遵循两条规律:一是图书馆的发展依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并受其影响。二是图书馆还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3.1、按第一条,现在社会发展情势良好,就外部条件而论,应该是图书馆发展的最好时期。院所如有可能应该加点投入力度,建设一流的研究所,要有一流的图书馆相匹配。不能竭泽而渔。投入的力度按所全年课题费的10%就行,再不按5%也行。另外读者的支持也很重要,是不是能实行一种呈交本制度,凡我所研究人员得到院所课题费或类似资金资助出版的专著,要向图书馆呈交1-2册作为馆藏。实在不行卖也行。
3.2、按第二条说,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是我们搞好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实际上我们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为读者服务进行的,不论是采访、编目、出纳、典藏、阅览、甚至排架;还是搞现代化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建设数据库等等,都是要为读者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服务。由于工作繁忙,工作流程复杂,工作环节多元,我们有时会忽略这一点。忘记这一点,就容易造成工作失误。
但是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单位或是什么机构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只有责任,没有制度。图书馆的权利也要维护,图书馆为读者服务是建立在严格执行一整套规章制度上的。这是办事的基础。每个读者都应自觉遵守,谁破坏了这套制度,谁就侵犯了其他读者的利益。譬如超规定借书,一个人借很多,不能按期归还,损坏不能及时赔偿等。这肯定会影响图书馆的建设,为实现馆际的资源共享带来重重困难。有时因为一些书长期在读者手里,不能进行回溯编目,造成我们的书目数据库检索不全。现代科技越是发达,越是不能容忍微小的失误。我想这个发展观应该是比较科学的。
4、放开眼界,重视科技进步,掌握现代技术,才能使以人为本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得到解决。
4.1、现在能实现一证多馆借阅,和借书证的科技含量很有关系,借书证正与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相联系,从一张纸片变成一张具有多种功能的磁卡。它和当今的电脑、网络技术结合,首先具有防伪识别功能,每一张卡甚至可以追溯到持卡者的身份证明。再者它还具有查询功能,可以用来查询馆内文献的情况。它当然还具有借还功能,如果超借,自动止付。它甚至还具有银行的支付功能,可以划卡消费。和社会的信用体系结合起来,如果借书不还,个人的信用等级降低,严重了,到银行存钱贷款都可能受到影响。正是借书卡上的这种科技进步,使人们多年来资源共享、一卡多借的愿望真正能成为现实。这也说明只有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
4.2、使用现代化手段,更能高质量满足读者的需要。但这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譬如做各种书目数据库,就要对全馆的旧书进行回溯录入,使用起来方便,做起来很辛苦,对人的要求也更高。这一点应该有充分思想准备。同时还不能重技术,轻服务,在每人面对一台电脑时,还要善待读者,首先解决他们的问题。高科技发展迅速,但也有个过程,现在是纸型文献和电子文献并行的时期,一时谁也取代不了谁。在利用网上资源的时候,一时半会还是不能丢掉传统的功夫。
4.3、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图书馆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网上资源日益丰富,我们馆的一些重要书目在网上发布后,一些国内外学者正是通过这个来馆查找资料的。不但扩大了我馆的知名度,也为实现图书馆人基本的价值观“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提供了捷径。
再者要用科学发展观加强对新技术本质的理解。如现代技术讲究标准化、系统化,讲究兼容、通用。图书馆界大力倡导的网上集成化信息检索,就是为解决不同数据库界面无缝化检索而提出的。只要这个数据库放在网上,我就能把你给检索了。这些提示我们,不能用过去那种手工作坊式的封闭观念考虑问题,不能用先进的技术,狭隘本位的价值观去经营现代化的小围子。否则造成的浪费和损失也是惊人的。
去年11月1日,首家国际间联合建设的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已在浙江大学正式开通。由浙大和中科院牵头,国内16家重点高校参加了建设。数字化的文献日益丰富。有朝一日,数字图书馆大行其道的时候,现在的借书证也有消失的可能。人们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借阅,只要输入网上图书馆的地址、密码,借阅就可以完成,人们在家就能饱览群书。那时候所有的人,都能满足愿望,可以随意找到自己想看的书。这个多少代图书馆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不息的壮丽理想就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谭祥金,《为公共图书馆辩护》,载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 .2
2、程亚男,《图书馆服务的人文分析与评判》,载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 .3
3、陈传夫,《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社会价值与国际研究动向》,载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