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保定市的古莲花池
作者:郭军宁 日期:2010-06-07
    
        河北省保定市是京师门户,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之称,人文灿烂、古迹众多。其中历史最悠久名气最大者,当属位于市区中心的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园之一。总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园中诸景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古色古香,玲珑精细,汇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实为我国北方古代园林之奇葩。
   
        城市有蓬莱 沧桑七百年
   
        古莲池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一座实景园林。建造者为投降蒙古的金将汝南王张柔。1227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他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在唐代临漪亭的基础上初建此园,名曰雪香园。建成后的雪香园“帘户疏越,澄澜荡漾,鱼泳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临漪亭记略》)。后来,成为行军千户乔惟忠的私人苑囿。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又名为“莲花池”。
        1284年时保定地区发生大地震,各类建筑均被震毁,雪香园仅存一池清水。知府张烈文认为,这个经久不涸的莲池临近官府衙门,犹如一面水镜,关系到保定一郡的人文风气,于是出官费修复。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知府查志隆又进行整修扩建。他还提出要以莲池湖塘作为“水鉴”,将此园命名为“水鉴公署”, 以激人励己。其含义是以水为鉴,鉴身、鉴心,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
        在清代,莲池曾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扩建和重修,成为乾隆、嘉庆、光绪三朝行宫和慈禧的行宫御苑,皇帝多次出游驻跸。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诏令各地督抚建省城书院,直隶总督李卫建莲池书院于古莲花池。乾隆十一年,直隶总督方观承修建了巧夺天工的“莲池十二景”。园中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草,珍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水之间,相互交织,成诗入画,美不胜收。这是古莲池的极盛时期,享有“城市蓬莱””、“三湘七泽”、“小西湖”等美誉。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入侵保定,纵兵大抢三天,价值千百万两白银的莲池古园,珍贵文物被抢掠一空,亭台楼阁化为灰烬。后虽再行修建,但无昔日辉煌。辛亥革命后,改为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行宫则辟为公园。改革开放以后,保定市政府顺应民意,将修复古莲池作为利民大事,先后两次出资大力推动复建工程。目前,复建工程大功告成,乾隆胜景已然再现。
   
        莲池十二景 景景有佳妙
   
        关于古莲花池的优美景色,除历代文献记载及诗文吟咏之外,还有《古莲花池景图》存世。它绘于清乾隆时期,描绘的是古莲池建为皇帝行宫之后的壮丽景色。图为十二幅,分别表现了莲池行宫十二个景区的景观:藻咏楼、篇留洞、含沧亭、春午坡、高芬阁、万卷楼、北草堂、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绎堂和寒绿轩。当时的游人进入园区,只见“林泉幽邃,云物苍然”,无不为园中的绮丽景致所陶醉。清苑知县时来敏的《莲漪夏滟》七言诗最为人称道,他写出了古莲池亦静亦动的优美景致,抒发出人们临池堪赏的愉悦感受:
        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
        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
        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
        修建于不同年代、造型各异、景称内涵丰厚、各具特色的古亭,为园中特有的“点睛”之笔。
        譬如独立于池水之上、中园重要汇水口、可通春午坡的“含沧亭”。它是由八棵立柱支撑桥顶四面通敞的桥亭,造型与苏州园林的“雪香云蔚”亭近似,有在桥上可随意融濯于池水的感觉。它的立意与苏州的“沧浪亭”相同,都是以孔子“清斯濯缨,浊斯濯足”,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意境而为。然“含沧”比“沧浪”更加含蓄,寓意池水将蓄人暗渠排泄而去,更具艺术魅力。游人游完“莲池十二景”,在这里不论 “濯缨”还是“濯足”,都会有浓淡不一的“含沧”之感。
        又如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莲叶托桃”。绿色翻卷的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我们知道,一般的亭顶都是尖的,即使不尖也没有叶状物衬托。这里怎会出现如此奇怪而独特的样子呢?
        传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出逃。她带着光绪皇帝经由河北、山西逃往西安。事件平息后,慈禧一行准备途经保定返回北京。为了自己享乐,她竟然要求在保定为她修一座行宫。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了讨好慈禧,竟然下令将永宁寺改建为行宫,重修莲池作为行宫御苑。当时有一位老工匠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便在莲池水中亭的顶部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
        慈禧太后住到行宫后,对这里的景色颇为欣赏,但大太监莲英却觉出了“连夜出逃”的喻意,并把这个发现告之慈禧。这个生性多疑的女人,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不由得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那位老匠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那位老人,就把行宫御苑的亭顶都建成了“莲叶托桃”的样式。这件事说明,在没有话语权的时代,普通人只能用类似的隐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抒发不满的声音。
        莲池古书院 声名播四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莲池有名,另一原因是院内建有“莲池书院”。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莅临莲池故地时这样说过:“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书院的开办得到了皇家的眷顾,“恩隆优渥”,皇帝多次出游到此。素喜山水园林的乾隆皇帝曾三次“幸临”,他视察学生的课业,还写下了五十多首诗。书院的创办者李卫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他不负众望,为莲池的开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任诸位直隶总督也都对书院关怀备至。曾国藩在同治八年七月专门为直隶士子写了情意恳切的《劝学篇》,提出教育宗旨是“始于修身,终于济世”,培养目标是“体用兼备之才”。李鸿章将万卷楼划归书院,并拨银1500两购置图书33711卷充实万卷楼,作为书院的藏书。他是为保定莲池书院筹款购书最多的直隶总督。
        书院机构极为精简。设院长 ( 别称山长、 洞主、主讲、教授 )一人,为书院的组织者和行政领导,把握着书院的办学方向。院长以下的 " 校官 ", 仅设提调一人,负责书院的事务性工作,协助院长管理书院事务。至于图书管理、学生住宿、膳食等杂事,均由学生中挑选出资历较深、品学兼优者充任斋长掌管。院长即是主讲教师,所以院长的人选极为重要,由直隶总督特聘。由于精心挑选,许多院长都是清代著名学者,他们是汪韩门、章学诚、祁韵士、黄彭年、何秋涛、李嘉端、王振纲、张裕钊、 吴汝纶等。
        名师代不乏人,自然高徒济济,代有英才。书院开办170年,培养了大量的官吏、文人、学者。直系军阀首领、曾任北洋政府代总统的冯国璋和自称 “第一人中最后人”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其他如傅增湘,是著名的藏书家;王树枬曾参加《清史稿》的编修;刘若曾、张以南、刘登瀛、魏兆麟、贺涛等,皆名噪晚清文坛。值得一提的还有曾在莲池书院就张裕钊受业的日本著名学者宫岛大八。1986年和1994年,中日民间团体共同建造的“张裕钊宫岛永士师生纪念碑”分别在保定古莲花池和湖北鄂州落成,传为中日友谊的一段佳话。
        书院当时藏书颇多,最多时藏书曾达到30000余卷,除了传统典籍外还有大批东文图书和西文图书,开创了我国近现代图书馆新型藏书之先河。
        书院还拥有大量石刻、碑刻。其中有哲学家王阳明《夜宿天池诗》诗碑,有宋代蔡京的《李宗送行诗碑》,还保留着几通清代皇帝御制诗碑,包括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御笔。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頫《蜀山图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七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此乃为莲池碑刻的发端。
                                                 2010.4.9.
        此文刊于《百科知识》2010年第五期B第62页
   
        郭军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100081
        电话:010-68932395(办);13552870456
        传真:010-68421864 电邮:guojn@cass.org..cn
    
    
    
    
    
    
    
    
    
    
   
相关主题:保定市 古莲花池
文章来源:郭军宁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