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行移西藏的日子
作者:普忠良 日期:2007-04-06
    西藏,如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了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夜晚会让我平静中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让我痛苦地醒来。
    行移于这片厚实的土地,有很多事物在心理留存震撼。
    ———题记
    
                                    一 “天路”圆梦
    
    西藏高原是对许多人充满诱惑的地方。
    行游西藏,一睹圣城拉萨和布达拉宫殿,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就在我还没有来得及收藏我小时候梦想到雪域高原,一览青藏高原古老而神秘的记忆的时候。2006年的这个夏天,英雄的中国人民经过几年的努力,用智慧的手掌打破了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千百年来的沉寂和落寞,用钢铁铸成一条突破生命的禁区,穿越戈壁昆仑,飞架裂谷天堑的天路。正是这条突破生命禁区飞奔的钢铁巨龙,粉碎了我从小认为难以触摸的梦想,圆了我行游西藏的梦想。
    2006年8月19日至24日,我有幸受邀参加了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和西藏自治区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办,在圣城拉萨召开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文化发展: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盛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挪威、芬兰、瑞典、西班牙等国及中国内地的近45位国外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2006年在8月16日,我踏上了从北京开往拉萨的列车,列车一路高歌到达格尔木后,穿过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翻越念唐古拉山,再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历经1142公里的高原旅途奔突后,8月18日终于抵达了坐在雅鲁藏布江怀抱壮美雄伟的布达拉宫。
    在西藏行移的日子就这样拉开了,走进西藏的记忆至今伴随着我,在水墨画一样壮美的青藏高原版图上舒展而来!
    
                                    二  感受雪域
    
    在高天厚土的青藏高原这片土地上,目光所碰到的一切,至今在心底留存震撼!
    从藏铃羊散欢的可可西里到错那湖波光映影的水天一色,从惊雷翻滚的风火山口到夏日飞雪的唐古拉山巅,从逆风肆虐的三岔口畔到寒风入骨的雪山河边,天路飞奔的钢铁巨龙,像人间亮丽的彩虹承载着我的梦想跨越在这片曾经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壮美的雪域风光、危耸的皑皑雪峰、恢弘的自然造化、旷寥的高山草甸、迷人的名山名水、亮丽的高原湖泊、众多的古迹名寺、虔诚的喇嘛众僧、朝拜的佛徒子民等等 ,无不让我感动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事与物的美妙、圣洁和充满佛光灵气。
    虽然曾无数次在书上,电视上与这片让人敬畏的雪域碰撞过,但身临其境,我也忍不住地伸开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伴随着低沉的号角和缭绕的香火烟雾,顶礼膜拜,感受灵魂的净化!
    身临其境,沿途的壮美在我的拙作《雪域行语》中得以留存:
    
(一)
    
    爬上两条冷冷的钢轨
作别月亮也在夏天桑拿的北京
朝圣的额头悄无声息
已慢慢向梦境飘逸的格尔木靠近

(二)

金字塔一样砌堆的玛尼石
如夹在一座座高原与雪峰间的书签
用六字真言冥想的暗语
告知人们
格桑花开放的拉萨圣城
将停泊在你等待的泪花中

(三)

将草甸与厚实的高原切割得分明的楚马儿河
在可可西里
摇摆着天路两旁散欢的藏铃羊
太阳站在白雪皑皑的风火山口
点数着草原上藏民的帐房
炊烟袅袅落落散散
星点的羊群、牦牛和奔驰的藏马
与水墨画般的高原版图
一同映入牧民厚实的高原红

(四)

草场上空萦回的牧鞭
响亮在离天咫尺的念青唐古拉山
长江源头从雪峰汩汩而下
经幡神灵护佑着归栏的养群
在高原寂寞的夜色中平静下来

(五)

沱沱河重复着千年的步伐
蹂躏着赤色的河床
悄悄向通天河靠拢
这一夜
我枕着天路 远远地
将安多藏语抛在身后
甜甜地在措那湖畔入梦
    
                                    三  与布达拉宫面对面
    
    就在我到达拉萨的第二天上午,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布达拉宫广场。这座凝聚藏族人民智慧的宫堡式的古建筑群就坐落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
    清晨的玛布日山上已散满阳光,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布达拉宫更显出其亮丽辉煌的雄姿。从玛布日山脚延伸而出的布达拉宫广场已是人影窜动,从海内外不同地方慕名而来的虔诚佛徒和子民们早已静谧于广场,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口中念念有词,面向布达拉宫拉宫一次一次地朝藏传佛教圣地顶礼膜拜。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藏干布时期。17世纪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息地和政教合一的中心。主体建筑分百宫和红宫,主楼有3层,高115.703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寝室、佛宫、灵塔殿、僧舍等组成。宫内珍藏着大量的佛像、壁画、经典等文物。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据说这是在佛教的节日里专门用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的。
    布达拉宫整体位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10米,每隔一段距离,其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墙体的抗震能力。
    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摩蝎鱼和金翅乌作为饰品。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金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为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梁仿上布满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的雕饰。内部廊道交错,空间曲折莫测,置身其中若入时光隧道,神秘气氛让人顿感心驰神往。
    布达拉宫内部绘有大量的壁画,构成了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壁画的题材有西藏番椒发展史、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五世达赖的灵塔座落在灵塔殿中,塔高14.85米,是宫中最高的灵塔,塔身用黄金包裹,并嵌满各种珠宝玉石,据说建造耗费黄金11万两。其他几座灵塔虽不如达赖喇嘛灵塔大,但其外表的装饰同样使用大量黄金和珠宝,可谓价值连城。
    置身于此,我才真正感受到几百年来这座凝聚藏族古建筑艺术精华的布达拉宫,为什么会在藏族人民心中神圣得像神话一样。如今,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绝对地位,成为藏民族的象征。
    
                                    四  高原上的山——念青唐古拉
    
    在“天路”上一路高歌的列车一口爬过了昆仑山,还没回过神来,轰鸣的汽笛声用响亮的语言告诉我,迎面而来的就是青藏高原最神圣之地——念青唐古拉山。
    在藏语中,念青唐古拉山意为“高原上的山”,天路所经青藏线上的最高点5072米(也是世界铁路最高点)就即将被我踏在脚下。
    举世闻名的念青唐古拉山位于拉萨以北100公里处,东西横亘于亲藏高原的中部,全长600多规律,平均海拔在5400,600米以上的高峰多达40座以上,人类与之相比实在太渺小。通过车窗,高达7117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远远就能触及,雪峰而下,那沉睡了千年的冰川沿着峰谷向底谷延伸,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挂在山间的洁白哈达,更加衬托出念青唐古拉山的“雄伟”和“壮美”。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终年积雪,云雾缭绕,远远望去,就像头戴银盔、身披银甲的武士高高矗立在雪山、草地和重重峡谷之上,守卫着北沿的那木措湖。
    在西藏的神话传说里,念青唐古拉山和那木措湖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在印度教的传说中也能找到他们的影子。念青唐古拉山和那木措湖就像一对生死恋人,前者因有后者的衬托而更加英俊挺拔,后者因前者的倒影而更加灵可动人。
    
                                    五  雪顿节哲蚌寺朝圣晒佛
    
    我到达拉萨的第三天(8月20日),正赶上了古城拉萨一年一度的最浓重的节日之一的“2006藏历火狗年雪顿节”晒大佛在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寺院哲蚌寺举行。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位于位萨西郊5公里更丕乌孜山下,为格鲁派最大的寺院。据悉,明永乐十四年(1416),宗喀巴弟子绛央却杰主持修建。建成后他任第一任堪布。由最初的7个弟子,分别形成该寺7个札仓(经学院)。后来发展为格鲁派实力最雄厚的寺院。最盛时期寺僧编制为7700人,拥有141个庄园与540余个牧场。该寺是历世达赖喇嘛的母寺。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于1546年作为该寺的第一个活佛被迎请入寺。后来他应蒙古俺答汗的邀请,到青海讲经传法。明万历六年(1578),俺答汗赠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达赖喇嘛一称即始于此。索南嘉措得此尊号后,又追认其前两世为第一、二世达赖喇嘛。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受清朝册封之前,一直住在该寺。由于历世达赖喇嘛皆以哲蚌寺为母寺,因此该寺在格鲁派寺院中地位最高。寺院内部组织制度严密。错钦、札仓、康村和米村为主要的组织。错钦是全寺最高组织;札仓隶属于错钦,相当于分院;康村是札仓的基层组织;米村又是康村的下一级组织。四个札仓分别名为罗色林、果芒、德阳、阿巴。每个札仓各有供茶集会的大殿和经堂。札仓各有自己所属的僧众,不同札仓僧众不能相混。札仓的学习制度,每年集体学习共有8次,每次学习时间15天至1个月不等。学习方法是背诵经文和以因明方式辩论;在堪布前受试及格,由堪布按成绩优劣分别登记,授予不同等级的“格西”学位,直到参加大祈愿法会,授予最高的“拉然巴”格西学位。
    哲蚌寺晒大佛是雪顿节的中心活动,也是雪顿节的序幕,故有人称雪顿节是“展佛节”,晒大佛实际就是把哲蚌寺30米长20米宽的巨大丝织释迦牟尼佛像唐卡展示出来,让信徒顶礼膜拜。每当这一天到来,千千万万的佛教徒会从世界各地不远千里拨山涉水,风餐路宿涌向古城拉萨的哲蚌寺,以最虔诚的心一步一个顶礼膜拜,以实现一仰释迦牟尼佛像唐卡大佛像的夙愿。只有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地方,你才会明白什么是朝圣和虔诚。
    这一天,当太阳最早的霞光还没有普照雪域上空的时候,拉萨城早已是一片节日的景象,我怀着千栽难逢的激动心情,与所有专程前去参加雪顿节晒大佛的善男信女一样,走在了通往哲蚌寺西郊的路上。
    凌晨拉萨西郊的所有通道上去朝拜的人流已混为壮观的游动队伍,慢慢流向靠近哲蚌寺的方向。在我有生的记忆中,我还是第一次领略到如此多的人群在同一时间位同一个目的涌向同一个地点,我相信只有古城拉萨雪顿节这一天你才能领略到。我想人们在这一天凌晨都急切地奔向那里就是为了站得一点有利的位置,心怀虔诚的地等待迎接太阳初升时那激动人心的亮宝仪式,瞻仰那慈悲的佛的光辉,感受灵魂的净化和虔诚的信仰。
    天亮前,我已随着人流抵达了哲蚌寺的门外,远远就能看到哲蚌寺后山坡上早已支着一个有半个足球场大的铁架子,听边上的人说,那就是用来晒佛展佛的支架。而哲蚌寺山下,此时,早已是人影如潮,我尽力往高点的石路上站着等待那激动热闹心时刻的到来。当拉萨城上空霞光铺展,太阳将普照在哲蚌寺后山顶的时候,哲蚌寺内忽然响起了低沉的法号声,沿着渐近的声音望去,一副橘黄色的长幡飘来,一排裹着紫红色袍子的僧人,肩扛沉沉的30多米的白色长卷如游龙从我不远的山道上疾行而过,慢慢往向上的山道上而去。整个哲蚌寺山间已烟雾缭绕,平添了浓厚的虔诚气氛。在庄严的法号声中,突然间,在僧人们一齐呐喊声还没落下,那长长的幡卷顺着铁架子由上滚滚而下,一片洁白已将铁架覆盖。数根绳子从上面徐徐向上拉动覆盖在佛像上的白布,顿时一副色彩斑斓的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展露出庄严祥和的容颜。紧接着高悬的高音喇叭传来了寺庙僧人合念的经文,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如雪片抛向佛像,数万名信徒和游客无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刹那间,我似乎已觉得,自己从天黑走到了天亮,一步迈入了天堂。站在哲蚌寺前,面对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我和所有到达这里的人一样,唯一能做的就是双手合十,心中暗诵祈祷,等打开双眼之时,感觉好象修完了此生所有的余光。
    哲蚌寺的晒佛仪式还在进行,我因急着要赶回西藏宾馆参加10点30分的会议开幕式就下山了。而此时此地,哲蚌寺山下的道路两旁,已聚集了很多藏民卖酸奶,还有更多的人源源不断向哲蚌寺涌来。途中我从与我一起下山的一个导游口中了解到雪顿节是西藏的传统节日,已有有300多年的历史,“雪顿节”意是“酸奶宴会节”,这是因为按照藏传佛教的戒律,在夏季蚊虫生长的六、七月,怕践踏地上的生灵,犯下杀生之罪,大部分寺院禁止出门,须闭门修行一个月。待修行期满后,山下的世俗百姓拿出酸奶等美味佳肴,宴请下山的僧尼,僧俗同庆,在罗布林卡尽情欢歌、野宴。我想这就是雪顿节最初的由来吧。
    
                                    六  走进“西藏粮仓”——日喀则
    
    在圣城拉萨召开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文化发展: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22日在国内外40多位专家学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后,西藏自治区语委特别为与会代表安排了走进日喀则两日游。
    8月23日早晨,我与40多位国内外与会代表一起,踏上开往日喀则的两辆大巴车。大巴驶离了拉萨市后便向日喀则疾驰而去。
    在我的意识里,日喀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阿妈拉说/牛羊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高飞/留下美丽动人的歌……”虽然说不上是重游古地,但早在几年前就耳染了韩红这首唱红大江南北的《家乡》,让我感受到日喀则的丰美与田园气息,而一路大巴车上重复放送的这首歌又让我激动的心情增添了几分期待和渴望。
    从导游不时为我们游客介绍当地情况中,我对日喀则的历史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日喀则市位于拉萨以西250多公里的年楚河和雅鲁藏布江汇合处,海拔3800米,总人口8.2万,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它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日咯则地区,江孜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相传早在1200年以前,莲花生祖师在日伟切山(今江孜东郊)静修念经,为众生祈祷。又传500年前,当地首领曲杰•饶敦贵桑•帕巴在江孜宗山修建了第一座宫殿,名为“杰卡尔孜”,江孜因此而得名。历史上,江孜是一个商业、民族手工业和军事重镇。自古以来,游人、信徒、旅客、商贾云集此地,诵经朝佛、旅游商贸,英国、印度、尼泊尔等均在此设有商务机构。而我们要参观的白居寺万佛塔和宗山古堡都是古城江孜的标志。据导游介绍,电影《红河谷》就是在这座古堡拍摄的。1904年,英国从印度来犯,曾深入到江孜,正如《红河谷》中所反映的一样,历史上西藏军民3000人在江孜进行了一场可歌可泣的反英斗争,江孜由此被誉为“英雄城”,江孜宗山城堡也因而成名。
    历史上称日喀则地区为后藏,而日喀则为后藏的首府,是日喀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的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从日喀则西行可至阿里,南去可到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和尼泊尔,北往直达那曲,东至拉萨、山南。古老的日喀则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著名的扎什伦布寺、江孜白居寺、萨迦寺、平措林寺、觉囊寺和帕拉庄园,以及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均分散在它的周围。一年一度的扎什伦布寺展佛节、跳神节,夏鲁寺的西姆钦波节和藏戏演出,均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于世。如今,日喀则以其古老的文化、雄伟的寺庙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藏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这次日喀则之行,随团的导游根据我们有限的两天时间(包括往返)为我们安排了帕拉庄园、白居寺和扎什伦布寺共三个著名旅游景点。
    经3个多小时的旅途奔波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素有“西藏的粮仓”美称的日喀则市并下塌日喀则饭店。沿途的壮美风光让我们忘记了疲劳。草草吃过中午饭后,我们就前往此行第一站:帕拉庄园。
    帕拉庄园位于距离江孜县城西南面约4公里的江热乡班觉伦布村,它是旧西藏贵族和农奴两种不同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旧西藏有名的大贵族帕拉家族的祖业庄园,也是西藏至今惟一保存完整的封建领主庄园,是旧西藏的缩影,为人们认识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提供了宝贵的标本。
    据说帕拉庄园原建于江孜江嘎村,因1904年英军入侵江孜时被焚毁。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帕拉庄园是在抗英战争结束后重建的。大巴车沿着年楚河而南约不到半小时的路就到达了江热乡班久伦布村。
    刚进入班觉伦布村,远远就可以看到与其他藏族民居建筑不同的帕拉庄园高耸的屋顶,层叠而上的庄园四壁虽然历经百年的风雨洗刷,在蓝天白云映忖下,依旧闪显着往日的辉煌。
    下车进入庄园,从庄园内的旧生活的实物展示中,我仿佛走入了300多年前的旧西藏贵族和农奴两种不同生活的。在这里,贵族与农奴间的社会环境和地位的差距无法让我们想象,贵族的生活奢华得让你惊奇,农奴牛马不如的生活写实和文字介绍真正使我明白:什么是就水深火热的旧西藏农奴生活。而这些情形和见证在帕拉庄园内可谓无处不在。
    帕拉,是帕觉拉康家族的简称。在旧西藏众多的贵族中,帕拉家族是仅次于历辈达赖喇嘛家庭构成的“亚奚”家族(达赖喇嘛亲属和后裔组成的特殊贵族阶层),是西藏贵族中的五大“第本”家族(古代王族后裔传下来的贵族家庭)之一。帕拉家族在300多年的兴衰史中,先后有5人出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要职噶伦。在西藏现代史上,帕拉三兄弟扮演了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角色。老大帕拉•土登为登担任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卓尼莫钦”,即大管家;老二帕拉•扎西旺久经营庄园,也封有“仁悉”(四品俗官)头衔;老三帕拉•多吉旺久担任过达赖警卫团的“代本”(团长),1959年三兄弟都随达赖集团流亡国外。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帕拉家族在江孜、白朗、康马、山南、拉萨等地拥有37座庄园、12个牧场、3万多克(旧西藏江孜地区粮食收入计量单位,1加克在12公斤至14公斤之间)农产、14900多头(只)牲畜,役使农奴3000多人。当时班觉伦布村的40户214人中,有75%的家庭和人口属于帕拉家的朗生(家奴)。
    帕拉庄园主庄园建筑高大雄伟,有房屋82间,住房面积5357.5平方米,加上前、中、后三个院落,总面积为47234平方米,设有经堂、会客厅、卧室和专供玩麻将的大厅。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经堂陈设考究,卧室之中金银玉器琳琅满目,还有各种名贵食品、餐具、洋酒、进口白醋、珍贵裘皮服饰等,极其奢华地再现了帕拉贵族当年骄奢的生活。
    主庄园的正南面是帕拉家最大的朗生院(即农奴院),朗生院总面积150.66平方米,当年居住着14户60多名朗生,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5平方米。朗生们祖祖辈辈住在这些低矮阴暗的房间里,从事织卡垫、氆氇、马夫、炊事、酿酒、侍卫等繁重工作,年收入最高16甲克粮(1甲克相当于12公斤),有的甚至一天只得到一勺糌粑(约100克)。
    从建筑结构看,庄园一层是仓库、朗生和牲畜用房,二层是工作和管理人员用房,三层是宗教和领主生活用房,这种层层递进上升的建筑风格,生动体现了封建农奴制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从功能上看,庄园作为封建领主的权力、利益和生活中心,主要是围绕满足领主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来展开,领主依靠残酷压榨剥削农奴,维系自己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和穷奢极欲的生活,其代价是农奴阶级的极端贫困和西藏社会的整体停滞,从根本上表现出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弊端。
    半个世纪过去了,帕拉庄园建筑作为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缩影得以完整保留。1994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宣布其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西藏惟一保存完好的贵族庄园遗址,已经成为江孜的重要旅游场所。它向人们展示着西藏沉重的昨天,使人们忆苦思甜,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帕拉庄园仅停留了一个多小时,便又乘车前往江孜县著名的旅游景点白居寺。
    沿着年楚河而下,通过车窗远远望去,8月的江孜田野深处,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正开得灿烂,田拢边长着的一棵棵粗大的绿树,一座座藏房掩映其间,令人陶醉。从满目金黄的油菜花地让我捕捉到了素有“西藏粮仓”美誉的身影。约40多分钟的时间,我们就到达了白居寺。
    白居寺坐落在江孜县西北宗山脚下。藏语称为“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该寺为喇嘛教噶举派寺庙,由索朗•惹丹贵帕巴所创建。关于建寺的年代说法不一,有的说建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有的说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
    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其建筑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由大殿、吉祥多门塔、扎仓和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白居寺主寺共3层,主体建筑为错钦大殿(集会殿),是座14世纪末期至15世纪初的明代建筑。殿高3层,底下是48根立柱的大经堂,立柱上挂满了年代已久远的丝织唐卡佛像。经堂西北有一尊强巴佛的鎏金铜像,高有8米,据说是用1400公斤黄铜铸成的。经堂的里面还有佛殿,正殿供奉三世佛。它的两侧还有东、西净土殿。因为要兼容花、白、黄三教,因而殿内塑像的风格也不同于别处,此殿最为明显。措钦大殿的二层是拉基大殿,全寺最高级别的“拉基会议”就在这里举行。周围还有几间佛殿,觉登殿里的一尊直径3米的立体坛城和东厢殿里的十八罗汉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神态各异,为明代泥塑罗汉的艺术珍品。寺庙里的藏戏大袍、藏戏服装都是用明清时代内地出产的缂丝、刺绣、织锦等丝织品缝制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约有100多件。都是值得品味的明代珍宝。
    白居寺主要有两大特色,其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它原来属于萨迦教派,后来噶当派和格鲁派的势力相继进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礼。最后,还是互谅互让。于是,白居寺便兼容萨迦、噶当、格鲁3个教派,因而寺内供奉及建筑风格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另一特色是菩提塔,它是白居寺的标志。白居寺就是因为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人称“塔中有塔”。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藏语称这座塔为“班廓曲颠”,意为“流水漩涡处的塔”,这流水便是年楚河。
    由于白居寺以寺宇宏大,僧徒众多,并能聚萨迦、格鲁、布敦等各教派于一寺,因而在西藏佛教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参观完白居寺,我们就返回了日喀则市。在回来的路上,游意末尽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下来,我想我能够亲身到达江孜这座古城,一览这座千年古寺,真是我此生有幸啊!
    回到日喀则市的当晚,日喀则地区的领导在我们下塌的日喀则饭店设宴招待我们4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浓浓的藏式佳肴中让我们又感尽了当地藏族人民的热情。
    2006年8月24日上午吃完早点后,我们就向走进日喀则两日游中的最后一个景点,扎什伦布寺进发了。
    听随行的导游介绍,扎什伦布寺,藏语意为“吉祥须弥”,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与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南部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庙。数百年来,它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佛教信徒、游人来朝拜、观瞻。
    扎什伦布寺坐落在日喀则成西日光山南侧。在日喀则市区里,在我的印象中,最引人目光的就是这座距今560多年的高大的寺庙建筑了,无论你从那个位置,在10多公里外即可以看到扎什伦布寺金顶红墙高大壮观的主建筑的雄姿。
    在我们参光扎什伦布寺的当日上午,通向扎什伦布寺的每条道上都挤满了人,穿着紫红色僧服的僧徒和尼姑夹杂在人流中,成为我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人流慢满向前移动,我也从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到了这座风雨半个多世纪的雄伟建筑的历史。
    扎什伦布寺始建于1447年,由宗喀巴弟子一世达赖根教珠巴主持兴建。初建时全称为“扎什伦布巴吉德钦却唐皆南巴杰巴林”,意为“吉祥宏图资丰福聚殊胜诣方洲”,是西藏黄教四大寺院之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沿山势迤逦婉蜒,绕寺一周长达3000余米。寺内房屋3600余间。内有经堂56个。整个寺院依山而筑,坐北向南,楼房经堂依次递接;布局和谐。金顶红墙高大壮观的主建筑周围饰着各种珍禽奇兽和花纹图案,其结构造型多与拉萨布达拉宫相仿。金碧辉煌的金顶殿宇,装着高低有别、布局严谨的建筑群;精巧玲珑的斗拱鸱檐和吻兽雕刻装饰,显示了藏汉人民的聪明智慧。在扎寺的东北部耸立着一展佛台,台底宽42.5,上宽38米,厚35米,高32米,是扎寺最高建筑。因扎寺依山而建,展佛台又凌驾于整个建筑群体之上,更显得高大宏伟,若从扎寺的南面驱车前来,从几十里外眺望日喀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展佛台。此台由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涅磐而建。后经四世班禅洛桑曲吉进行了大的修整,于1468年建成。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前后三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展佛活动,俗称展佛节。三天分别展出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巨幅画像,僧徒和信教群众千里迢迢赶来礼膜拜,敬上哈达,磕头祈祷佛主去灾降吉,确保“净土人间”安乐。据介绍,扎寺的展佛台是西藏黄教各大寺院绝无仅有的,为扎寺一大景观。
    如今,这座在西藏的佛教庙宇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寺庙早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旺盛的香火迎接着海内外游人前来朝圣祈福。
    
                                    七  回到佛地拉萨
    
    我们参观完扎什伦布寺后,当天上午10点30分,我们结束了日喀则的行程,返回了佛地拉萨。当晚在熟睡中被窗外淅淅沥沥从天而下的雨点所惊醒,拉开窗帘一看,“拉萨雨夜”的舒适便迎面扑来,真是“好雨知时节”啊!一阵好雨过后的拉萨城,一洗白日的烈日高照,晴光炫目的暑热尘埃,使整座拉萨街市一下清爽光洁起来,白天旅途的劳累一扫而光。
    就在我们离开拉萨,离开西藏的前一天(8月25日),我带着雨夜后的轻松,沐浴着拉萨暖暖的阳光,又走在拉萨大街上。天高云淡,呼吸着拉萨清洁的空气,我的视界好象远了很多,走在拉萨大街上,几天没擦过一次的皮鞋还是那样的光洁如初。
    不知不觉间我与同行的拉萨藏族朋友丹仁已逛到了来拉萨的人离开西藏之前一定要光顾的大昭寺和八廓街了。
    在拉萨,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被称为拉萨佛地的大昭寺和八廓街了。八廓街各种金银饰品和服饰琳琅满目,让你爱不拾手。今天八廓街的游人还是潮动如昔。而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位置的大昭寺,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布达拉宫,它也是游人到西藏必游的景点之一。
    热闹非凡的八廓街正是围绕大昭寺而展开。与我同行的拉萨藏族朋友丹仁一路向我介绍起大昭寺的源起历史。从他认真的叙说中,我了解到矗立在八廓街中心地带的这座重要的寺庙始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主殿高4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两侧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塑像。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听丹仁说,在拉萨,藏族人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而在大昭寺广场前,我看到的是来自不海内外的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那虔诚的举动和感人场面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可见大昭寺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而我将离开西藏之前,能够与藏族朋友一起朝圣佛地拉萨大昭寺,也算是我的佛缘吧。
    
  
    
文章来源:普忠良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