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呼伦贝尔纪行(2)(3)
作者:郭军宁 万燕 日期:2007-11-22
    海拉尔今昔
    8月14日清晨,我们往呼伦贝尔市府所在地海拉尔进发。
    海拉尔建城于清雍正年间,清政府为阻止沙俄东侵,在呼伦贝尔地区建城。考虑到作战需要,城市建在海拉尔河南,伊敏河侧,东、西、北三面环山。建城时命名为呼伦贝尔城,由于该城处于海拉尔河边,日伪时期改名为海拉尔城。近年改制设市,又改回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市变为该市隶属的一个区。
    由于战略地位重要,日本关东军沿中苏边境修筑了14个军事要塞。我们参观的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是其中最大的一处。要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万平方米面积。诺大的工程全由中国劳工施工。工程结束时,为了保密,日军将劳工分批枪杀或活埋。所以,这里是日本侵华残害中国人民的又一历史见证。当我们逐级下到深达30米的地下工事时,寒气袭来,不得不穿上棉大衣。这凛冽的寒气似乎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了历史的灾难和民族的耻辱。
    如今的海拉尔大变样了,显示出一幅雍容华贵、悠然和谐的景象。夜晚华灯灿烂,成吉思汗广场熙熙攘攘,五彩喷泉此起彼伏。清晨,伊敏河畔到处是晨练的人们,还有两队飒爽英姿的中老年人,神情严肃极其认真地在打太极拳和太极扇。
    呼伦湖和呼和诺尔湖
    呼伦贝尔之美还在于有水,呼伦湖和贝尔湖像两姊妹分立南北呵护着草原,并成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标志。
    呼伦湖方圆800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内蒙古第一大湖。站在呼伦湖边就像驻足于大海之滨,湖水荡漾,烟波浩淼,茫茫水天成一色。清初,牧民称其为“达贲诺尔”。“达贲”蒙古语意为“海”,“诺尔”意为湖,“达贲诺尔”就是海一样的湖,故呼伦湖亦称达赉湖。
    早就听说呼伦湖是鸟类和鱼类的天堂,这里有天鹅、海鸥、鹤、鸭、鹭等200多种珍稀鸟类。湖中还盛产多种鱼类,而且,呼伦湖是现在国内难得一见的不受污染的淡水湖,当地人开玩笑说,“湖水就是矿泉水”!在这样的湖水滋养下,鱼虾的鲜美自是不可待言。牧民们都以“全鱼宴”招待远方的客人。能在湖边的饭店里品尝一顿丰美的“全鱼宴”,可是行程中最大的乐事了。
    8月14日,合唱团员前往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呼和诺尔草原,环绕呼和诺尔湖的一处旅游胜地。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绿草如茵,河水弯弯,牛羊成群,蒙古包点点,起伏的山峦映衬着蓝天白云延伸到天际……。不知不觉中,呼和诺尔湖便呈现在大家面前了。它静静地躺在大草原的怀抱中,湖水清澈,波光潋滟,显得秀美可人。我们高兴地在湖中泛舟,在岸边骑马,还在蒙古包内摆开了“宴席”———品尝草原风味“全羊宴”。最可口的要数那香甜的奶茶,大家一杯接一杯品味着草原主人的盛情。吃到高兴处,竟情不自禁地在蒙古包里欢快起舞,高唱祝酒歌《金杯》互致祝福,“赛罗哩喂咚赛”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室韦俄罗斯民族村
    8月15日中午,我们来到处于祖国版图鸡冠位的边境小镇室韦俄罗斯民族村。
    室韦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是成吉思汗母亲家族的故乡,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决胜之地。成吉思汗正是从这里跨上铁骑,走出河滩,走出草原,开创了蒙古帝国时代。这里还是尼布楚条约签定的地方。从1689年以后,流经室韦的额尔古纳河就成为中俄两国的界河。
    小村地处额尔古纳河东边,河对岸是俄罗斯奥洛契小村。明媚的阳光下,俄罗斯绿色的哨所和哨所边的房屋清晰可见。与之遥相呼应的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边防哨所,瞭望哨楼建在山坡上,白墙红顶,在绿色的山峦衬映下醒目漂亮。
    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以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为主体,俄罗斯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42%。虽然经过数代的繁衍生息,还是随处可见混血特征明显的村民。看那手持木杈在装满牧草的大车上叉草的男子,那手挥皮鞭赶车的青年,还有村路上往来的行人,虽然大都操着一口东北腔,长相却酷似俄罗斯人种,真是新鲜好奇,难辨身处何地。当我们走进村里的时候,一位标致的俄罗斯姑娘推门迎出来,欢快地叫着:“妈妈,来客人了”。
    从与当地人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俄罗斯人源自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苏联十月革命时期迁移到此的富农及家属;另一部分是来此地淘金的人,因为额尔古纳河里盛产砂金。那时,有许多的山东人也到这里淘金。黄皮肤善良的小伙子和蓝眼睛热情的姑娘一拍即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室韦俄罗斯乡。2005年,该乡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从全国200多家参选城镇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个中国魅力名镇之一。

    大兴安岭林区莫尔道嘎的欢歌
    走出俄罗斯民族村不久,我们来到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
    俗话说,“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树枝树叶交织在一起,莽莽苍苍雾气蒸腾,如同大海的波浪。这里的森林却是一派北国风光,各种树木都高大挺拔,威风凛凛,一副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800年前,成吉思汗祭祖路过这里时,看见林海茫茫,云凝峰峦,霞光四射,一派吉祥,于是发出巨吼:莫尔道嘎!(蒙古语“骏马出征”之意)莫尔道嘎由此得名。
    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它犹如森林美女,静卧在浩瀚无垠的大兴安岭林区的中段。这片森林里的树种主要有三。白桦树树皮乳白,树干上眨着许多“大眼睛”,柔情蜜意地注视着过往的游客;落叶松树干颜色发暗,叶子像线如针,好似精干的小伙子。这两种树时常又交织着生长在一起,尤如一对孪生兄妹不离不舍;獐子松材质尚好,是世界稀有树种,腰以上的树干呈橘红色,仿佛留住了金色的阳光。由于其树形挺直婀娜,树冠伸展摇曳,被当地人冠以“美人松”的雅号。我们在茂密的白桦林中漫步,呼吸那清新自然的空气;我们在落叶松林中俯拾野生红豆,以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我们在亭亭玉立的獐子松下留影,希望像獐子松那样健美长寿;我们还在凌晨5点起床,登上龙岩山顶,瞻仰成吉思汗骑马持枪的雕像,俯瞰小镇风景,领略大兴安岭林区无限风光……。
    美丽自然的莫尔道嘎正是我们合唱团员抒发感情的好地方。8月15日夜晚,大家不顾旅途劳顿,相聚在小镇凉爽的星空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欢会。大家合唱了新学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天堂草原》、《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歌曲,数天草原风情的洗礼,使我们的歌声更加悠扬、委婉且发自肺腑。合唱团的8位美女穿上到达呼伦贝尔后新购置的蒙古族演出服,欢快地跳起舞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恋》等舞蹈,一曲接一曲,欲罢不能。我们的指挥、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队长阎伯政先生和独唱演员宫小玲女士也放开歌喉,为大家演唱了好几首中外名曲。嘹亮的歌声、欢快的舞步、热烈的谈笑声,引来小镇上诸多的观众,给寂静的林区小镇平添了不少祥和与欢乐。
    加格达奇的历史与风情
    8月16日,我们行车11个小时,向东穿越大兴安岭640公里路程,来到当年鄂伦春人狩猎的地方———加格达奇。加格达奇是鄂伦春语“长有獐子树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数万铁道兵将士披荆斩棘开出了这片处女地。从此,北山山顶林海中耸起的一尊纪念碑,昭示着人民对铁道兵的景仰和怀念。当时这里野生动物特别多,用铁道兵的话说:“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鸡飞进汤锅里”。当地的青年导游还教我们唱道:“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烈马一人一杆枪,狍子野鹿漫山遍野打也打不尽。”斗转星移,如今气象大变,野生动物不多了,鄂伦春人即使重拾猎枪,也很难维持生存。但新兴的木材加工工业和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却使加格达奇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加格达奇离鄂伦春旗所在地阿里河镇很近,难得来到这个边远城市的部分合唱团员们挤出游览市容和采购的时间,自费到那里参观鄂伦春博物馆和著名的嘎仙洞———鲜卑人发祥地。从嘎仙洞归来,大家都觉得增长了历史知识,增进了对鲜卑民族的理解与尊重。过去我们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鲜卑族民歌中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个鲜卑民族。此行发现鲜卑族竟然是如此伟大的古代民族。他们从这样仙境般的大山里走出来,艰苦奋斗,逐鹿中原,建立起一统北方强大的“北魏王朝”。不仅如此,他们还敢于否定自己,尽量吸收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穿汉服,说汉话,行汉制,主动实现多民族融合,共同繁荣,具有改革家的气魄和大海一样的心胸。他们的精神和气度很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和借鉴。
    短短5天时间,我们的行程是紧凑而奔波的,我们的旅行是丰富而愉快的。在号称“中国的后花园”额尔古纳这片“中国最后一片净土”、在林海茫茫的大兴安岭小镇莫尔道嘎、在波光粼粼的呼伦湖、在万马奔腾的呼和诺尔草原、在风情万种的魅力名镇室韦、在北疆第一门的满洲里……,都留下我们的足迹、身影和歌声,也留下我们悉数不完的对祖国美好山川的依恋和热爱。正像歌中唱到的:“呼伦贝尔,我的心爱!我的思念!”

文章来源:郭军宁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