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寻古
作者:郭军宁
日期:2011-08-30
在太行山南麓和中条山东端的两山相交处的一个山坳里,有一个恢宏大气、鳞次栉比、浑厚坚固的山间城郭。它北依樊山,西临樊溪,枕山际水,雉堞林立,有城墙、堡寨、楼阁、祠庙、书院、花园,大型院落16座,各种房屋640间,占地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3.6万平方米。它地处深山,并非皇家城池,却有一个显赫甚而犯忌的称呼--皇城相府。多少年来,她"养在深闺人未识"。改革开放的今天,它的神秘面纱才被徐徐揭开。
古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皇城相府的确切地址是山西晋城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这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陈氏家族的世居地。
从明代孝宗(1510年)到清乾隆(1760年)的250年间,从这个家族走出41个贡生,19个举人,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在其鼎盛期的康熙年间,陈氏家族的居官者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享有"积德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这在中国科举史、文化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堪称古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清代大学者、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清初宰相)的陈廷敬是这一家族的集中代表。
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年仅20岁的陈敬考中进士,因为同榜进士中有两位陈敬,为易于区分,顺治皇帝在朝廷上亲自为其更名,在他的名字中间加上了一个廷字。顺治皇帝的这一改动,也许正是这位新科进士一生好运的重大契机。此后54年间,陈廷敬平步青云,喧极一时,成为康熙皇帝的政治导师与肱股重臣,先后封官进爵28次,历任大清康熙帝师、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文渊阁大学士。他为官谨慎,善于进谏,其建议多次得到康熙皇帝的赞同与采纳。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皆通。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他的《晋国》一诗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 诗风"清雅醇厚",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
陈廷敬著述很多,有《午亭文编》、《尊文阁集》、《河上集》、《杜律诗》、《老姥掌游记》、《三礼指要》、《说岩诗集》等。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这部大字典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补充实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收字最丰富的字典,也是唯一一部以皇帝年号命名,并由皇帝亲自作序的字典。定名为《康熙字典》。
陈廷敬一生备极荣恩,康熙皇帝称其为"全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陈廷敬去世之后,康熙皇帝赐谥号"文贞",并派遣三皇子主持丧礼,护丧归葬故乡。
浑厚坚固的山间城堡
依建筑年代和建筑样式,皇城相府分为内、外两城。内城统称"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
明朝末年,豫陕流寇横行,王嘉胤、王自用部20万人马,几乎席卷山西全境。明崇祯五年,(1632年),为抵御流寇,自保于乱世,陈氏家族在樊山脚下修建了高达七层的防御性建筑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可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它历经400余年而巍然屹立,是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
作为民用军事防御堡垒,河山楼的设计非常科学周全。三层以上才设窗户,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保卫城堡,底层深入地下,开辟有秘密地道,便于转移逃生。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
此楼建于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
河山楼峻工的第二年,陈氏家族修建了"斗筑居"城墙,将河山楼、世德居、树德居等建筑囊括其中,仅用七个月的时间即全部完工。内城墙高达12米,与明建平遥古城和九边重镇太原的城墙等高。城头遍设垛口,东南、东北二角设文昌、关帝二阁。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共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民勇藏身休憩之处。藏兵洞大多为窑洞式建筑,具有明代风格,因为地势较高,站在远处即可看到它们一字排开,显得颇为壮观。
清顺治六年,大同总兵姜(王襄)发动兵变,烽烟燃遍三晋,姜(王襄)部将张光斗上门,招降纳叛,陈家不从。张光斗便率兵围攻"斗筑居",陈家坚守数月,直到清军解围。陈氏家族因为没有参与这次注定会失败的兵变而逃过了这场政治灾难。民国初年,政局混乱,河南土匪多次越境进犯阳城,皇城村坚固的城墙使得土匪不敢有所企图,在乱世之中又一次护佑了百姓。
典型的官文化建筑群
皇城相府的外城又叫"中道庄",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这一年陈廷敬拜文渊阁大学士。"中道庄"实际是陈廷敬府邸,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主要建筑为冢宰第、大学士第,配套建筑有书房、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相府大门外有一大一小两面三刀座功德牌楼,城墙以南有南书院、花园、状元桥、飞鱼阁、八卦亭、祖师庙等。此外还有占地11000平方米止园书堂,为旧时陈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
"中道庄"与山西乔家大院等晋商院落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官家气派十足。它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官宅建筑群,熔宫廷规制与地方特色为一炉,既体现着传统的封建礼制文化,又体现着清代官居建筑文化。
相府院内,御书楼立于最前端,楼上陈列康熙在花甲之年为陈廷敬题匾"午亭山村"四个大字,同时还有康熙为陈廷敬的题词:"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相府正门,是高大巍峨的城堡式门楼,门洞上镶嵌着两块匾额:"中道庄"和"天恩世德"。
功德牌坊是进入皇城相府后第一座大牌坊,四柱三楼,通体石雕而成,基周瑞兽相拥,坊额雕龙刻凤,气势恢宏、壮观,正面上方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牌坊两侧刻有"一门衔泽"、"五世承恩"八个大字,告诉人们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恩。而另十四幅匾额则书写着陈氏家族取得的功名与官职,其中包括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父亲、祖父、曾祖父的累次封赠。
再往里进,为小牌坊,仍是通体石雕,两柱一楼,上载从明代嘉靖到清代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授官职,这同样为陈氏一门荣耀的标志。这两座牌坊都是封建社会"官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明白无误地向人们展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仕途及辉煌历史。
"冢宰第"是中道庄的主体建筑,自然最能体现封建"官文化"。 走近"冢宰第",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照壁,照壁正中镶嵌着麒麟砖雕,两侧各垂直排列有六幅内容完全不同的十二幅砖雕。"冢宰第"内的正北厅堂内,悬挂有康熙御笔匾额"点翰堂"。传说康熙皇帝南巡驾临皇城时,御笔钦点陈家第六位进士、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翰林,"点翰堂"因此而得名。此后,康熙皇帝走过的正门也被称为御道,官员及庶民从此一律改走东西次间偏门。
正厅往北为内宅,入大门西折往北沿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假山、鱼池等地。花园往北就是专为家族中成年少女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都是卷棚顶也就是罗锅顶,屋顶上面没有屋脊与脊兽,与周边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建筑样式的选择,是陈氏家族崇尚男尊女卑、希望女眷顺从封建礼教观念的切实体现。而管家院与主人房舍的差别,则体现了"尊卑有分,上下有等,内外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还有陈氏宗祠祠堂内的家族世系图谱,准确无误地告诉游人陈氏旺族的不同凡响,更是一处显示"官文化"的特殊陈列。
此文刊于《百科知识》2010年15期
文章来源:郭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