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走进西柏坡
——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有感
作者:林浩 日期:2011-11-18

 参观西柏坡人员合影留念

 参观西柏坡人员合影留念

 参观西柏坡有感

 参观西柏坡有感

 

2011年11月18日下午,我们图书馆一行8人参观了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属河北省平山县管辖,距离省会石家庄市9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位于平山县中部,恰好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的交汇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交通方便,易守难攻。平山县革命基础好,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抗战结束后全县党支部约为608个,共产党员19535人,群众基础较好。抗战期间,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第二军分区总部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了三年半。西柏坡正是因其优良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农业经济、坚实的群众基础,使党中央在1948年5月,将其总部领导机关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于此。从那时起,这个普通的山村就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时至今日,西柏坡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连接省会石家庄市与平山县城的国家级高速公路,也将昔日那个偏远、贫穷的小县城,初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红色旅游城市。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西柏坡旧址大院,并不是真实历史上的那个院落。1955年,因修建岗南水库,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旧址及西柏坡村一起搬迁。1970年冬在距原址北500米、海拔提高57米的地方开始对旧址进行复原建设。如今已陆续复原了17处,房屋196间、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占地16440平方米。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粥时、董必武的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防空洞等。在复原过程中,遵循了高度一致、修旧如旧、精益求精的原则,基本保持了原貌,屋内陈设按原状进行了布置,展品主要是当年领袖们的办公和生活用品。
那天下午天气晴朗,当大家伴着午后的阳光,迈着轻快的步伐,一边倾听着讲解员的娓娓解说,一边行进在这片景色宜人、清凉幽静的院中时,心情无疑是十分放松和愉快的。然而,看到当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狭小、简陋的生活休息的房间时,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震撼、惊讶的表情。是啊,这就是那个战争年代的真实写照!当时,离全国解放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全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的贫苦百姓等待着人民解放军的到来,而就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这群人,身上担负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的神圣使命—他们,无疑就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远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外墙上写着的几行醒目的红字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每个新加入的共产党员面对着神圣的党旗,发出的光荣誓言!于是,几个老党员纷纷上前合影留念。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站到了那边。在支部书记调整镜头准备拍照时,我掸了掸衣服上的灰尘,微微平复了一下略带紧张的心情,目光平静地望向镜头。那一刻,仿佛时光逆转并倒回到那个难忘的年代,我也似乎成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正手持钢枪警惕地守卫着西柏坡,守护着全中国各族人民的新希望!
紧接着,我们参观了1977年建成的西柏坡纪念馆。馆舍依自然山势分为上下两个回廊式四合院、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馆标是邓小平于1984年题写,大门口有气势恢宏的五大书记铜铸像。展览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主题,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平山人民光辉的抗日斗争史为铺垫,解放战争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
临走时,我特意回头看了一眼,再次看到了掩映在青山绿树怀抱中的西柏坡,仿佛又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丰功伟绩,同时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慰英灵、报效国家!
文章来源:林浩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