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德国的文化气息
作者:王彤 日期:2015-03-16

生活中,我们往往忘了庸俗之外还有纯美,自然之外还有人文,日常之外还有象牙塔。在德国的时期,我就常常被从麻木、习俗和慵懒中震醒,因为,当一切都看似风平浪静,不再可能有变化和波澜时,我却在我骑着自行车停在某个十字路口时,抬头看到了路标上那个醒目的名称:“海因里希•伯尔大街”。你觉得一切的所谓意义在瞬间都归于无意义,都划归于某种高尚的东西的统治,说不清那是什么,是思想?是对存在本身的思辨?是思想的纯粹的过程?一切都来自那个名字:海因里希•伯尔(1)。

我住的那个地方,在柏林的一角,不显山起眼,但看看周围几条必经之街的名字,我又被时时告诫,这里并非荒蛮之地:马雅可夫斯基环路,柴可夫斯基大街,赫尔曼•黑塞大街,狄慈根(2)大街,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海因里希•伯尔大街。这里有文艺理论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哲学家,音乐家,个个大名鼎鼎。但这所谓的大名鼎鼎只是圈内之事,并非所有市井人士都知晓。德国人对文化,对文学和音乐的推崇和热爱似乎带有某种强迫症色彩,它就是要让所有路过之人在你愿意和不愿意的状况下与这些伟人相遇,我想大多数情况还是不愿意:谁希望总生活在这些远离俗世的伟人的阴影之下、感受自我的渺小呢!

那是个明媚的初夏的周末,我走在柏林市中心的随便一个街道上,看到一间路边屋的门旁有块牌子,凑过去一瞧,吓了一跳,那间屋子竟是海涅曾居住过的地方,算是他的故居之一。海涅诗歌之美无庸赘述,那是文字里的事,是接受美学的事情,但这块牌匾,这间柏林闹市里的平凡屋舍,拉近了诗人与凡夫俗子的距离,甚至物化了他那无与伦比的美丽诗句,我不想说矮化,因为我没有这种感觉。诗人与我们并不遥远,他就在、永在我们之中。

惊喜发生在你欣赏了童话般美丽的小城Basdorf之后,在返程途中,路过一条极为普通、极为德国的小巷路口时,竟发现这巷子的名字居然叫普希金巷。你不能陶醉在德国美丽的乡村风光中,不能自拔,你不能认为一切都会永远这样下去,因为,靓丽的田园风光里还站立着一个与周围一切都不切近的俄罗斯诗人。

当然,在郊外等车时,在车站周围转转,一不留神又得知对面的那条街叫卡夫卡街,那种心灵的震撼真难以言表。伟大的卡夫卡生前落寞,身后还默默地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柏林郊区的落寞里,是他还是众人的选择?这选择对吗?

德国的文化气息弥漫在当下、世俗、喧闹与寂寞的所在,它强烈敲打着庸俗的市井。德国的文化史、文学史活着,因为我们时时都能看到那些伟大而亲切的名字,它们就在我们流俗地走过自己的生活的那些细密的偶然中。

 

 

 

(1)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1917-1985),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约瑟夫•狄慈根(Joseph Dietzgen, 1828-1888),德国工人哲学家。

文章来源:王彤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