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民族新时代的伟大史诗
——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
作者:尹虎彬 日期:2017-10-30

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在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的宏大叙事,它是党中央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全世界和整个人类发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强音

十九大报告具备“民族史诗”宏大叙述特点,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革命理想。报告气势磅礴,开篇立意鲜明,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伟大意志和强大精神力量,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胆略和气魄。报告把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实现全面复兴过程中需要不断进步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以革命浪漫主义者的胸怀,站在中华民族进入盛世门槛的历史结点上,登高望远,强烈地感受到,我们党所代表的这个伟大民族,占据了人类历史“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报告蕴藉深厚,具有超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思想,倡导人类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以全面综合的思维谋划全局

 十九大报告立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报告提出“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十九大报告勾画了现代化国家建设路线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胜利者的征程必然经历超常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报告详细指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四、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伟大的民族要担负和完成伟大工程,需要以理想信念来凝聚伟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他明确提出,“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中国共产党人要树立高尚的人格,要磨练崇高的意志,要摆脱个人欲望和利益的束缚,要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贡献自己的人生”。

    五、做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又完全是中国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文化选择和价值观的建立过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突破中西古今争论的各种悖论,在新的开放的视野上重建我们的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巴黎)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人类历史经历了市场经济和社会变化,有许多机制发挥作用,宗教曾经最为重要,家庭起过巨大作用,现在政府功能和经济结构越来越重要了。这就意味着道德、价值观和结构性的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这与制度创新是同样重要的。现代性包括技术创新过程和制度创新过程,在制度创新中首先要找到需要改革的价值观,其次要认识到需要保护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社会凝聚力关联紧密。最后产生的结果是新旧结合,这使得我们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欧洲许多国家都保存了原来的传统。

文章来源:尹虎彬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