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习习总在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的心得体会--陈玉瑶
作者:陈玉瑶 日期:2016-07-07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回顾了我党95年以来的艰难发展历程、继续前进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坚定决心与信心。讲话内容从历史到现实,从内政到外交,十分丰富,我在此仅就我的个人学习体会,谈一下我对其中两句话的理解。

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战胜磨难,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讲话提到的这样一句话提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提到恩格斯讲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一直以来,我始终在尝试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根据我这些年来的学习经历和专业方向,我更愿意从比较的视角去认识马克思主义。

我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规律的总结和提炼,它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原则。这种方法论原则完全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套路。西方的逻辑起点往往是脱离了社会性和历史发展的人,是同质化、理想化的公民。这就好像物理学公式推导中总是需要以假设“真空状态”为前提一样,只要以此为前提,就可以根据已有条件继续推导下去,经过看上去丝丝入扣、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得出一个十分漂亮、令人信服的“结论”。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也同此理,属于“真空状态下”的理论推导,最为显著的就是有关“天赋人权”的种种推论。这种研究方法当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它的优势并不能作为否定其他研究范式的论据,因为它的基本预设是有局限性的,因而无法预见到无情的社会法则将抵消自己胜利果实的结果。这就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后果。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则是具体社会情境中和历史发展中的人,是对“真实状态”的科学提炼和总结。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以真实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情境为前提。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处处离不开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是与实际、实践紧密相连的。

因此,不能按照西方“真空状态下”的逻辑推导模式去对照和比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为这两种理论体系所沿用的本就不是同一个范式,不具可比性。既然我们着眼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这一现实问题,那么任何企图建立一个递进的逻辑推导链条的尝试都将是缘木求鱼。

特别引发我思考的第二句话是紧随其后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文中紧接着谈到,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我觉得我们从建国阶段起,时代的变化就已经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想象,所以毛泽东的思想才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个人认为就是一次突破性的、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今天,我们的时代变化与建国阶段又有所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尽管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现在的经济体量以及与世界的融合度都与建国初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理论创新的空间肯定是有的。作为科研人员,我个人认为,我需要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作为年轻人,我觉得我首先应该做的是不断增进自己对历史以及现实情况的认识,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认知水平。

 

文章来源:陈玉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