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讲话的体会
作者:王锋 日期:2016-07-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其特有的风格,高屋建瓴,实事求是,极具现实性和针对性,讲目标高瞻远瞩,讲问题入木三分,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包括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性质、问题、任务、目标、理论、方法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说出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心声和期盼,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引起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烈反响,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向繁荣发展的光辉文献。

通过学习,自己全面深化了对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体会良多。以下简单汇报几个方面。

一、讲话高度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自然科学不发达,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样,如果哲学社会科学不发达,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虽然长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强调,但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总是边缘化一些。在社会各界看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美誉度也不如自然科学。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回答,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极大的肯定和鼓舞,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强的责任感投身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

二、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责任担当。

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化等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排比句式的 “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深切期待,也使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重担在肩,深感责任重大。

三、讲话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切中肯綮,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充分表明中央对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及问题十分清楚。指出的突出问题包括: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个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说出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心声。这些突出问题,是大家一直长期讨论和关注的,也是广大社科工作人员迫切希望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不良环境和学术积疴。

四、讲话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立足点和出发点的原则性和方向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要有更高的志向和抱负,做学问要胸怀国家,心系天下,要关注大问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研究所和民族研究学科特别是语言学科发展的实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个人的体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研究工作中,还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理解不深、理解不透的问题,不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研究,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甚至可能还有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或者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失语”、“失踪”、“失声”现象。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的一些错误认识,很多人从感性认识上也知道是错的,但究竟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的?如何从学理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多数人就比较茫然,不知道从学理上从何入手,这就是理论素养缺失的体现。我们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了解,还十分薄弱。去年的中青年读书班,所党委请王希恩老师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效果很好。希望今后所党委继续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系统学习,进一步提升中青年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素养。

2、进一步加强民族研究的学科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他在讲话中,把民族学列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这是我们学科的重要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压力和责任。

作为民族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民族研究所有责任、有义务进行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建设。我们研究所学科门类多,但这些学科门类,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作为民族学科的学科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研究所有学科体系建设的良好基础,这是我们研究所的特有优势。如何发挥好优势,进一步推动民族学科的学科体系建设?核心是使原有的四大学科片形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形成1+1>2的整体学科发展效应,而不是不同下属学科的简单拼凑。

简单举例子来说,从学科发展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是紧密联系的学科。在人类学兴起时,很多人类学大师本身也是语言学大家。但是在我们所,人类学、民族学与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两张皮,没有形成什么交叉性的经典成果,几大学科片没有形成化学反应。问题在哪里?需要深入研究。其他学科的很多同仁,经常很简单地把语言学视为单纯的国际音标的语言描写,不太了解语言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一直以来的领先学科,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众多语言学分支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参考和借鉴。举例来说,如果没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支撑,我们的民族识别工作无法顺利地开展,也难以取得总体上的成功。

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所的多学科优势,建设民族学学科体系,研究所从所层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3、关于民族学科教材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教材建设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认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并指出教材建设是当前学科建设的短板。

长期以来,我们研究所没有形成成体系的研究生教材,在民族学学科体系建设中没有发挥我们应有的影响力。我们的很多学者在其他高校编写本科和研究生教材。我们所曾经有过编写代表民族所学科水平的研究生教材的呼声,但是后面没有得到推进。其实我们研究所完全有编写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历史学、民族理论等专业研究生教材的能力。另外,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对教材编写也不公平。建议从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来重视教材建设。

4、进一步提升研究所各学科话语能力建设,增强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近年来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社会讨论过程可以看到,我们研究所作为全国最高的民族研究机构,对社会各界的影响和引导能力还有欠缺。

在民族理论重大问题上,当社会上出现有关民族问题以及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模糊认识和激烈讨论时,我们研究所有必要及时、有效地发出声音,发挥学术和社会影响。一些学者接受访问,但多以个人名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的集体领导和组织,建设和完善研究所层面的话语平台。

在技术层面,应该在有组织地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研究所写作班子,针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攻关,积极回应和引导相关问题讨论,发挥研究所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此外,研究所的一些成果,包括以往的成果,应该从增强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角度,进行集体宣传和发布。以语言学科为例,以江荻研究员为主研制的“蓝蝶国际音标输入法”,是两种常用的国际编码音标输入法之一,在全国语言学界已有广泛影响。但长期以来一直只是作为个人成果来推介,我认为这样的具有学科规范化、标准化意义的成果,是代表我们研究所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成果,应该有研究所层面的宣传和发布。

另外,以龙从军博士等为核心研制的藏语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现在已经上线试运行,面向学界和社会各界提供语言服务。这样的成果,同样代表了我们所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我们希望在系统正式上线进行发布,希望也能得到研究所的支持。

5、统筹学科发展,继续保持我所多种学科的综合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统筹包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的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极具指导意义。他指出,除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完善支撑学科以外,还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之,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相关的这些学科,我们研究所都有。这就需要从研究所层面统筹学科发展。目前令人忧虑的是,我们传统优势学科的地位弱化,特别是一些绝学学科形势十分严峻。西夏、契丹、女真、八思巴文等绝学学科,甚至连古藏文等,都面临后继无人状况,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研究所的学术地位。现在的很多学科,很多地方、很多机构、很多人都可以做,所以不是核心竞争力。这些传统优势学科和绝学学科,才是我们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建议研究所从学科传承高度加以重视,对这些特殊学科采取非常规手段予以支持,实现绝学代有传承的目标。同时,民族语言学科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建设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规划。

以上是我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基础上所作的一点思考,不一定对,请大家批评。

 

文章来源:王锋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