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心得体会
作者:张姗 日期:2016-07-21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与地位,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四个问题阐述了意见,这四个问题分别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从而对全社会、学术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管理者、各级党委政府等不同对象提出了指导意见与工作要求,其中,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学习体会尤其深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都面临为什么人服务的立场问题,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并且这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在我国,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这一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明确研究立场后,我们就要学会利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进行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为此也提供了答案。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所做研究最终应该落脚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在“继承性与民族性”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好三方面的资源——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作为民族所的一名科研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免会学习与用到国外的一些学科理论与概念,对于这些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能生搬硬套。在“原创性与时代性”方面,“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因此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在“系统性与专业性”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依然面临着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未来应该实现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目标。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些讲话系统、具体、明确地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要求与方向。

总而言之,对于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为我提供了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动力,更为接下来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与道路。党中央与国家如此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机遇,创造了平台,我们应该珍惜机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严格自律,严谨治学、开拓创新。既要提高个人自身修养,又要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应有的力量。

文章来源:张姗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