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四种理论形态及其批判
作者:马华 冀鹏 日期:2020-09-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种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直困扰着当代中国的思想领域。针对种种看似具有明显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 如果只是对其加以简单的指责、表面上的全盘否定, 而不是去剖析和论证其谬误的性质和理论根源, 那么对以“否定”、“怀疑” 和“重估” 为基本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就缺乏应有的理论说服力。那么,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 从理论上剖析历史虚无主义谬误的思想根源和本质及其社会危害, 达到辨别历史事实的真假、分清历史价值的善恶、认识历史和现实及未来的关系、实现“以史为鉴” 的目的, 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思想史来看, 西方虚无主义肇始于古代形而上学的历史虚无论。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文化有着共同的形而上学特点: 有一个真实的永恒的世界存在, 这个真实的世界拥有绝对的真理、至上的善、最高的美, 是一个幸福的世界; 相反还存在一个不真的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假的、邪恶的、丑陋的, 是一个苦难罪恶的世界。美好的真实世界在“理想的彼岸”, 而不幸的虚幻世界在“现实的此岸”。这样, “上帝” 和“精英” 的故事就是真实的人类历史, 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的苦难历史就成了“虚无”,普通大众没有历史, 或者说是虚无的历史。这种统治了西方思想文化几千年的非历史的、超历史的形而上学文化传统, 被马克思批判为形而上学的历史虚无主义。

到了近代, 理性主义则开启了一种历史事实虚无论。不同于超历史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神学, 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开始具有了历史的维度,用人类理性的“普照之光” 代替上帝的万能来解释人类自己的历史。理性成为目的,变化的历史成为证明永恒理性的手段; 历史变为道德史, 历史被区分为“好的” 和“坏的”、“光明的” 和“黑暗的”、“进步的” 和“落后的”、“文明的” 和“野蛮的” 历史, 在历史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真理性的、普遍的理性精神或时代精神; 用理性原则编排历史事实, 真实的历史成为可以随意裁减和任意处置的对象和证明材料,一切历史事实只有在“理性” 的法庭面前得到审判才能获得历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历史事实虚无论” 伴随着“历史进步论”成为理性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特征。

现代实证主义则发展了一种历史价值虚无论。历史实证主义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个彻底否定一切历史价值存在的现代文化思潮, 它奉行四个原则: 拒斥形而上学的原则; 坚持历史事实和历史价值分离的原则; 以历史经验现象为界限, 坚决不超越现象界半步的原则; 以历史的可实证性、确定性、有效性为最高思维的原则。这四项原则的核心就是“价值无涉”, 即在历史领域中免谈“价值”, 即使谈也是无意义的, 因为价值不能被实证。所以, 历史实证主义的本质是历史价值虚无论。现代历史实证主义的兴起表现为对科学范式的推崇, 但陷入对历史事实精确性追求的同时又拒斥对历史价值认同的矛盾。在社会历史的研究中, 这种实证主义的彻底的历史价值虚无论, 因无价值观的指导, 任意选择历史事实材料, 仅凭一些表面的历史事实就大胆立论; 或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 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这种历史价值虚无论变成了“敌视人” 的“无情的”禁欲主义, 它不关心人民的疾苦、思想、信念、情感、幸福等价值和理想的追求,也不关注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意义, 只关注历史事实的“真实”, 逐渐丧失了目的感和方向感, 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应有的价值关怀和教化功能。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一种历史绝对虚无论。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再相信过去的历史价值和历史遗产, 人们对于过去的历史的认识和评价不再承继传统的历史价值观。于是, 后现代文化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异化” 问题, 敞开了历史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大门, 并最终全面彻底地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其具体理论表现有: 对历史本身的虚无化; 对历史事实的虚无化; 对传统的历史价值的虚无化; 对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虚无化。总之,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等核心价值, 宣扬非理性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反对历史本质一元论, 宣扬历史价值多元化; 反对历史规律的因果必然性, 宣扬历史变化的偶然性和机遇性; 反对逻辑思维, 主张感官直觉; 反对历史的整体,主张历史的零散和碎片; 反对知识的真理性, 宣扬知识的商品化; 反对生产和创造,宣扬消费和娱乐; 反对组织原则和规则,宣扬个人自由和主观任意; 反对权力, 强调人权; 反对传统道德原则, 强调自由任意主义。

与西方虚无主义的发展脉络相反, 马克思历史观首先是有价值信仰的历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承认自己的价值立场是劳动阶级的利益和幸福乃至人类的解放; 其次是实践的唯物史观, 劳动大众的实践历史构成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最后是辩证的历史观, 辩证历史观不纯粹是关于“历史” 的, 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立足点不是“历史本身”, 而是无产阶级的现实, 历史不是目的, 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手段。辩证历史观认为阶级矛盾是造成劳动大众苦难的直接原因, 阶级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辩证历史观反对把历史的延续性和断裂性分割开来。历史辩证法的本性是肯定历史的偶然性为历史必然性开辟道路, 因而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辩证法本身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是在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同时, 在否定的理解中包括肯定的因素, 这叫作“扬弃” 或“辩证否定”。所以, 它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极端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5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