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所召开深化民族关系研究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座谈会
作者:所网络信息中心 日期:2014-09-18

2014年9月5日上午,在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藉中秋团圆和美寓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了“深化民族关系研究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座谈会。张昌东书记、王延中所长和方勇副书记副所长亲临会议,全所20多个不同民族共30多位职工代表参加了座谈。会议由张昌东书记主持。与会人员围绕民族关系研究和民族团结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现场,韦韧摄像

会议会场

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所原副所长道布研究员:中秋是北京最美好的时节,此时,所领导请全所各民族同志在一起,探讨深化民族关系研究加强民族团结,是我所的创举。形式和主题非常好,体现了我所政治思想工作的细致深化。中华各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标志性的理论,是上世纪民族工作最重大的理论创新。在费先生的理论体系下,我谈几点关于民族文化的看法:

第一、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的,但也有一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以汉族为主体,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无论是音乐、舞蹈和文学等作品。并且还吸收了国外各民族的优秀内容和形式。应该从民族学视角来深入研究。

第二、建立先进的文化观。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都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如服装和语言等。整体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既发扬传统,又现代化。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观。

第三、在民族地区,发展双语、双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掌握了双语,双文化,才能更好得发展本民族文化,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国际上的教训应该重视。如何研究在中国民族地区发展双语双文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

社科院学部委员、民族所原副所长道布研究员发言

社科院学部委员、民族所原副所长道布研究员发言

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王希恩研究员:在全所召开这样主题的座谈会,各民族同志欢聚一堂,又恰逢中秋节,是第一次,意义非常好。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研究单位来看,我们所的民族关系非常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们所不同民族没有社会分层的隔阂,不管是政治阶级和经济基础都没有分层。二是我所各民族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民族研究事业,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着共同利益,大家是一体的。三是大家都是做民族研究工作的,有很好的民族政策意识,互相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

上述三点成就了我所民族团结的局面,由此联系到全国范围内解决民族问题,也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缩小各民族发展差距,消除社会分层、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不均衡,消除差距、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不平等。

第二是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共同利益体和共同价值取向,在民族关系结构、民族文化、民族利益和价值取向,自觉的维护这样的共同利益格局。

第三是提高全民的民族团结自觉意识,真正形成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这样一种意识。我们讲民族团结意识也好、政策意识也好,就是要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包容和尊重差异性。目前民族团结出现问题,很多时候就是缺乏这种意识,说明我们民族政策的宣传还是不足。

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王希恩研究员发言

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王希恩研究员发言

刘晓春研究员:根据自己本民族鄂伦春的研究谈一下体会。鄂伦春人口较少。是一个比较弱势的跨境民族,它的发展,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特别是它的森林文化。目前整个国家对森林文化的重视不够,非常薄弱,这影响到民族关系、语言文化和生态安全等等,鄂伦春是森林文化的一个典型。目前推动的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与发展,使其经济得以很大发展,但其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享受不到文化发展的快乐。

南方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李云兵研究员:从民族语言研究来看,政策理论是民族平等,但现实问题是还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从民族文字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字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民族关系也体现在语言关系上,如河西走廊的多种语言融合,也就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很值得研究。应该支持语言关系的研究。例如:和谐关系下的语言关系是怎样的?语言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双语教育问题,如加强双语、双文化的研究。其次民族干部配备和培养很重要,干部之间的不团结与摩擦会影响群众的团结。

周毛草研究员:2006年调查夏河地区安多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了解到那里以前被誉为小香港,很繁荣,各民族相处得很和谐。藏、回、汉各民族基本上都会说藏语和汉语。可见语言文化交流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发展各民族语言文化是一个战略,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发展语言关系和文化。

方素梅研究员:我们家是由多个民族组成,在我们所也一样,第一次这么多同事聚在一起过中秋节,以及所领导对全所职工的关怀,感觉很温暖。座谈会主题加强民族关系研究非常好,为国家的安定建言献策。总体感觉这几年,民族关系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的趋势在全国是主流。从近期关于1930年台湾泰雅族几个部落(赛德克族)发起的震惊岛内外的“雾社起义”的研究了解到,历史上对此事件的研究一直是以抗日历史角度来评价宣传的,而缺乏对其后裔的关注和研究,没有他们本民族的声音,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对赛德克族后裔进行了深度访谈,才从他者的立场对整个事件进行还原,分析该事件对他们的族群和族群关系的影响。这说明研究少数民族历史,要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站在他者的立场来研究。

呼和研究员:民族平等也要体现在民族语言平等方面,目前双语教学对中国来说,强调的就是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但做民族工作的和与少数民族有关系的人员也应该学习相关的少数民族语言。应该提倡其他民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这将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和民族团结。

木仕华副研究员:目前出现了一些民族关系和问题,国家比较重视。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的形势下,政策好,经济发展了,但各民族文化消失的焦虑却是越来越大,特别是少数民族。要解决本民族文化消失焦虑的现象这个问题,需要在国家层面来解决。目前的民族问题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有较大体现,在文化和精神层面出了问题,要加强实实在在的文化建设包括语言、服饰、宗教和习俗等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活动,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黄成龙、曹道巴特尔、韦学纯和马俊毅等专家学者也纷纷从民族语言、民族交流、民族历史等角度就加强民族团结和深化民族关系研究谈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最后,王延中所长做总结报告:祝大家中秋节快乐!感谢大家出席这个中秋节团圆会。举办这样一个活动,主要目的加强我所民族团结工作,促进民族关系方面的研究。所里研究举办这个活动后向院领导进行了报告。院领导很支持,指示把这个座谈会开好。这符合中央加强民族团结的总体要求,同时可以把全所的氛围进一步融洽起来,更好的开展理论研究和各项工作。大家的发言很好。这是一个很好的思想文化交流的机会,大家提了很多宝贵意见。比如民族文化发展问题、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研究所和学者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借用这个机会,我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谈一点个人意见。在我国,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都用了“民族”这个称呼。但层次和内涵是不一样的。56个民族当然有自己的本民族意识,但也应该有中华民族意识,而且这是作为一个国民必须具备的。因为中华民族是组成国家的各个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在现实中组成了不可分割的一家人。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类似于“国族”概念,而不能与低于这个层次的民族概念完全混同起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从正面的历史上来论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是近代形成的,尤其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是“全民族”抗战,不论沿海、内地还是边疆,包括西藏、新疆等等,都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自觉地参与到抗战中来。中华民族就是我们的国族,所有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时又是本民族的一员。费先生在他理论里中华民族和本民族认同是不矛盾的,要把民族认同关系理顺,不要把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对立起来,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当然,不同层次的民族认同之间,其内涵和意义是有差异的。要认识好、处理好这些差异性。这些差异包括语言、宗教、文化习俗和利益问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利益问题这种差异性可能带来一些紧张关系。这也说明民族关系研究具有极端重要性。我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在多民族国家里边,有很强的一致性,也有非一致性,有很强的合力,也有一定的张力,应该把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论研究透彻,以扎实细致的实地调研资料、科学严谨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深入透彻的理论分析,为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建言献策,促进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撰文:孔敬   摄影:韦韧)

 

文章来源:孔敬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