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学会奖”评审暨研讨会顺利闭幕
作者: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秘书处 日期:2015-09-29

2015年9月19-20日,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学会奖”评审暨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与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办。开幕式上,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代表河南大学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河南大学的有关情况。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会长张昌东宣布了经学会理事会投票通过的新任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同志。

新任会长方勇在开幕式介绍了影视人类学,它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是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影像化表达。他回顾了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学会奖的定位。

学会奖是为了促进影视人类学学科发展和社会影响,为中国影视人类学成果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展示平台而特别设立。“学会奖”是学术性奖项,致力于推动影视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倾向鼓励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人类学学者使用非文本工具和手段进行科研活动,鼓励致力于建设影视人类学知识体系的个人和机构。“学会奖”遵循的原则为:

1、学术独立性:影像作品应是基于学术的影像化表达,鼓励在此基础上的有创作力作品。文本成果应是对中国影视人类学知识积累和理论发展有重要贡献的著作和论文。

2、权威性:由中国影视人类学会主办,每届“学会奖”先由学会秘书处组织影视人类学学者筛选投稿影像作品,剔除不符合要求的作品,评委会再观看具有参评资格的影片,听取各有关方面的咨询意见之后,根据独立判断进行影片投票评选。文本成果(论文和专著)每届鼓励大家参加,以交流为主,强调作品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以收集社会评价,以自由申报和理事会成员提名两种方式,最后由评委会投票评选。

3、公平性:公开(公开征集、评奖)、公正(程序公正)、民主(匿名评审、投票产生)、作者回避制度(影片作者不能参加专家评审委员会)。

 2015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奖开幕式

2015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奖开幕式

经过学会秘书处对影片进行筛选,本届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奖”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西北民院、兰州大学、中央电视台、文化部等机构的40多部影片参加了展映,分三个会场现场播映,现场导演、评委和观众进行交流,一个为点播会场,对某部影片特别感兴趣的个人可以任意点播观看。本届评审委员会成员为:张昌东、庄孔韶、郝跃骏、罗红光、张江华、王清华、李德君、陈刚、张跃、阮云星,经过评委会的初评、终评,最后匿名投票,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

吴乔作品《难产的社头》

二等奖:

吴效群、张晖、朱舒扬作品《河南灵宝“骂社火”》

王海飞作品《苏干湖畔的家》

肖惠华作品《开奔勒笃—六祖古歌》

三等奖:

张海作品《尼玛的盛宴》

卢山作品《 火龙窑》

艾菊红作品《羌笛藏歌》

丁岩妍作品《生生不息---哈尼族奕车人苦扎扎节》

高志英、和金保作品《嘎哇嘎普神山下的独龙村庄》

入围奖:

龚诗尧作品《中国式养老》

鲍江作品《去县城做白内障手术》

 张昌东会长给影片获奖者吴乔颁奖

张昌东会长给影片获奖者吴乔颁奖

另外,荣获2015年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学会奖”优秀专著为张江华、李德君、陈景源、杨光海、庞涛、李桐等共同撰写的《影视人类学概论》,优秀译著为田广、王红翻译的《影视民族学》(美国卡尔.海德著),优秀论文为于晓刚、王清华、郝跃骏共同撰写的《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

此次会议另一重要成果为成立了中国影视人类学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的目的是通过建立较为权威的学术组织促进和指导中国各人文社会科学机构建立和发展影视人类学学科,为学术成果评价、学者职称评定和学术出版等提供评价依据。影视人类学学术委员会主要由学者组成,包括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学者、影视人类学学者和影视专家。经学会推荐和理事会讨论通过,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专家为: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会长(兼召集人)、庄孔韶、罗红光、张小军、蔡华、邓启耀、孙曾田、张跃。学会增补副会长为李松,副秘书长为朱靖江、鲍江,常务理事为刘湘晨、王海飞、高志英、阮云星、吴乔。

 罗红光教授给论文获奖者王清华、郝跃骏颁奖

罗红光教授给论文获奖者王清华、郝跃骏颁奖

 

(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秘书处 201509)

 

文章来源:邓卫荣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