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俄罗斯埃文基人的熊图腾
作者:刘晓春 日期:2017-02-10

在俄罗斯极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生活着众多人数很少、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经济活动都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涅涅茨人、埃文基人(中国称:鄂伦春、鄂温克族)、汉特人、曼西人、埃文人、那乃人(中国称:赫哲族)、楚科奇人、多尔甘人、利里亚克人、谢尔库普人、乌尔奇人、尼夫赫人、乌德盖人、爱斯基摩人、克特人、萨米人、伊捷尔缅人、恩加纳善人、尤卡吉尔人、托法拉尔人、涅吉达尔人、奥罗奇人(鄂伦春族的一支)、奥罗克人、埃涅茨人和阿留申人等25个民族。其中,远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是通古斯人,信仰萨满教。

俄罗斯雅库特的埃文基人,历来十分崇拜大森林的主人(熊),每一代人都崇拜,过去崇拜,现在也崇拜。由于他们长期在森林里生活,因此,很多野生动物便成为他们图腾崇拜的对象。埃文基人把熊尊为自己驯养的泰加林熊的祖先,对熊的图腾崇拜尤为明显。通古斯人生活中的熊,究竟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正如中国鄂伦春族女作家金吉玛所描写的那样:“匍匐在大地的怀抱里,祈福神灵的保佑,是鄂伦春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熊的崇拜和诉说,仿佛无法用世间的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敬畏、依赖、慈悲和相互的接纳。在鄂伦春人的心目中,他们在与熊第一次目光交流的瞬间,人与熊的灵魂就已融为一体,无法分离。作为丛林霸主的森林熊,天赐神力,鄂伦春人尊称它为“阿玛哈”(鄂伦春语“大爷”之意)。在过去原始的狩猎过程中,鄂伦春猎人用古老的狩猎工具很难捕猎到它,不仅如此,熊可以像人一样直立行走,雄性拥有人类一样的生殖器。被剥皮后的雄性肢体,仿佛是一个沉睡的拳王,冥冥之中,那无畏一切的人型兽,以它不可动摇的威力牵引着森林人的心灵,仿佛另一个我,以另一个目光审视着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总之,俄罗斯的埃文基人和中国的鄂温克、鄂伦春人,作为同源民族,他们对大自然的认知和理念是十分相似的。

在很久以前,埃文基人是不准猎熊的。随着狩猎工具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宗教观念的变化,禁止猎熊的禁忌也逐渐淡漠。但是,埃文基人对熊依然充满敬畏,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延续至今。

埃文基人猎熊的方法与猎取其他偶蹄类动物没什么两样。一般来说,熊很少被逮住,除非是受伤或者不冬眠的熊。当熊追逐鹿群的时候,只要在被咬死的鹿旁边设伏,或者安放带有诱饵的捕兽器,就可以将熊捕获。出于本能,埃文基人不会放过任何猎取熊的机会。当熊被射杀后,所有的旁观者和参与狩猎的人都向它奔去,杀死熊的埃文基人对熊说:“杀你的人不是我,是某某人或者别的什么人”。所有在场的人都跟着杀死熊的猎人反复说着类似的话。然后,人们把熊的身体翻过来,背朝下,在地上铺上一些树条或者青苔,就开始剥皮。杀死熊的猎人第一个走过来,用刀在熊的肚子上划一道口子,然后,在场的人按照长幼顺序依次重复这个动作。任何一个参与狩猎的人都可以参与剥熊皮的过程,但必须从一个方向进行,因为在猎熊的时候,不可以一开始就从两边围捕。在大家剥熊皮的时候,一些参与狩猎的猎人会用落叶松的树皮制作一些平面乌鸦塑像,在“乌鸦”嘴上蘸上熊的血液,再在上面放上一小块儿肉。然后他们把“乌鸦”挂在附近的树桩上,或者挂在守候野兽的台子上。埃文基人以此证明:杀死熊的凶手不是人类,而是这些“乌鸦”,铁证如山!除了熊掌,熊皮被完整地剥下来,然后,划开熊的胸腔,每一个参与狩猎的人都切下一小块儿熊心,生吞下肚。按照熊的骨节对熊肉进行分割,尽量不要把肉弄碎。分割过程中,每次遇到骨节的时候,猎人都要对熊说:“老爷爷,小心,这儿有根木头!”。如果是母熊,他们则称熊为“奶奶”或“伯母”。待熊肉冷却后就分给大家,髌骨以下的肉,以及四只熊掌、内脏、腹内油脂、臀部油脂、熊头和熊皮归杀死熊的猎人,剩下的部分猎人们平均分配。

在对猎获的熊进行分割的时候,不能折断熊的骨头,不能将骨头和毛发四处乱扔,不能辱骂熊,不能挖出熊的眼睛,不能炫耀自己杀死了熊,不能说自己喝了熊肉汤,也不能从被熊踩伤的人手里抢夺武器。埃文基人认为,被熊踩伤且活下来的人能够长命百岁。熊骨和熊头必须放置在树上或守候野兽的台子上。

埃文基人认为,熊不仅是人类的朋友,更是森林之王,所以对熊非常崇敬。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观念在年轻人当中,开始逐渐淡化。尽管如此,埃文基人的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保留得仍然比较完整。因此,笔者建议:(1)中国应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埃文基文化研究基地,对东北亚满通古斯诸族进行全面了解。如果现在不做长远规划,未来中国在东北亚地区文化阵地上的话语权将大为缺失。(2)将萨满教纳入正常的宗教管理,并加以积极引导。萨满教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存在价值,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考虑到“确信则有”的心理暗示作用,即使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当下,萨满的精神疗法依旧重要。因此,萨满教参与社会关怀具有重要意义。对萨满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和适当扶持,不仅有助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乌尔奇人的祭熊仪式

采摘都柿果的埃文基少女

只要鹿活着,埃文基人就会活着

埃文基手工艺人

[注]图片提供:白英 刘晓春 [俄] Н. Я. 布拉托娃

 

 

文章来源:刘晓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