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兴边富民,回归“缅民”幸福满满
作者:刘小珉 日期:2017-08-22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是中国重要边境县之一。察隅县边界线总长约589公里,其中中印边界长401公里,中缅边界长138公里。县政府位于竹瓦根镇。

在竹瓦根镇的西托拉、扎嘎、珠吾生活着一群特殊群体,被当地村民习惯性地称为“缅民”或“回归户”。他们的祖辈(或父辈),由于受不了旧西藏地方政府的苛捐杂税等各种压迫,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被迫逃到了缅甸。但缅甸政府一直未批准他们的祖辈(或父辈)加入缅甸国籍,他们的祖辈(或父辈)由此成为“没有国家的人”。1984年到1986年期间,他们的祖辈(或父辈)带着家人历经艰难险阻陆续返回察隅,分别在竹瓦根镇的西托拉、扎嘎、珠吾三个地方定居下来,开荒生产,建造房屋,形成了现在的“缅甸村”,并于2006年9月,全部加入了中国国籍。

2017年8月2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率“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课题组一行,在西藏林芝市扶贫办副主任尼玛、察隅县扶贫办副主任刘亮、竹瓦根镇镇长等领导的陪同下,访问了竹瓦根镇雄久村西托拉卡组“回归户”旦增一家。当我们课题组一行进入旦增家院子时,看到院子里盛开的鲜花,大家都眼前一亮。进入旦增家宽敞明亮的客厅,我们更是赞叹不已。只见客厅里华贵的藏式储物柜上摆放着电视机、音响等现代家电,靠门摆着一长溜藏式茶几和坐塌,茶几上摆满丰盛的藏式茶点,旦增的媳妇为我们斟满青稞酒,并热情洋溢地敬酒和敬点心。当我们进入他们家的厨房、卧室,看到的都是干净、整齐和富足。

旦增夫妇、旦增儿子、侄子及孙子在家。旦增先介绍了他们一家的生活现状,然后很热情地回答了我们的各种提问。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2006年他们加入中国国籍后,他们与当地其他村民一样享受了国家给予的边境补贴、巡山育林补贴、安居工程、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同时,察隅县包括三个“缅民”点在内的全部村庄都通上了水、电,都实施了“电视进万家”、“村村通工程”,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目前,国家“兴边富民”政策的持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强力推动,让包括像旦增一样“回归户”的所有边境村民充分享受到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对边境居民的扶持,包括回归“缅民”在内的边境居民大都幸福满满。

    访问旦增一家的课题组成员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西藏研究室主任王剑峰研究员、刘小珉研究员、吴春宝博士后与西藏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超。

旦增家院子里盛开的鲜花

旦增家院子里盛开的鲜花 

方勇率课题组一行与“回归户”旦增一家座谈

方勇率课题组一行与“回归户”旦增一家座谈

旦增夫妇及侄子微笑着向我们挥手送别

旦增夫妇及侄子微笑着向我们挥手送别

 

文章来源:刘小珉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