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语言学会2021青年论坛于2021年5月2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召开。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次会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19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2021青年论坛开幕式

本次论坛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会议方式,就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推广、民族语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语言新描写方法、基于大数据的民族语言比较研究、民族语言文字智能识别与处理、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和标准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陈国庆秘书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莅临会议并作学术指导。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周国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语言研究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充分认识到民族语言研究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努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青年学者要打牢专业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争做时代弄潮儿。民族语言研究的经验证明,扎实和系统的专业理论是基础,活态的、一手的语言材料是生命线。青年学者既要有高远的研究愿景,更要充分重视专业素养的提升,要戒骄戒躁、乐于奉献、甘坐科研冷板凳。他呼吁前辈学者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提携后进,努力促进民族语言研究事业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延中所长致辞

本次会议邀请了民族语言学界四位知名专家作主旨发言,内容涉及语言国情、语言能力、跨境语言研究、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描写研究等重点和热点问题,与会青年学者受益良多。

中央民族大学丁石庆教授的报告对“科学语言国情观”进行阐释。他首先指出,“语言国情观”基于对语言学科发展现状的评估。当前,中国和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时期,对语言生活、语言应用、语言关系和语言格局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语言学工作者应当直面语言国情的重大变化,并积极承担研究工作。其次,构建语言国情观的重点在于“科学”,要以尊重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调研对象及现象,调查方案要严格遵循合法、合理、合情的“三合”原则。还应形成相应的机制保障,培养智库专家型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最后,丁石庆教授以我国的跨境语言国情为例分析了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如边界纠纷、国家认同模糊等,并指出跨境语言国情的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李大勤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周庆生研究员关注跨国移民的语言适应和传承问题,认为已有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并不足以描述和解释东干人的语言生活,他以东干语言共同体为例进行理论探索,提出了“语言适应理论”。他以东干人语言生活研究为例提供了一个跨国移民群体长期适应异质主流语言文化环境的典型案例。他指出,语言适应—传承模式的三大理论来源是进化论、模因论和语言规划论。语言适应传承理论或模型,能够为跨国移民语言、语言接触、语言传承及濒危语言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或理论选择。跨境语言研究范式存在着从语言描写类型到语言保持转用再到语言适应传承的转变。具体的语言研究可以根据聚焦点不同,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如果聚焦语言选择策略、语言社会心理,就可以采用语言适应和传承的研究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孙伯君研究员发言

会议后半场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共48位青年学者发表了演讲,其中12位线上报告。这些报告关注民族语言研究前沿问题,积极探讨新时代民族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同时兼顾民族语言研究的重点问题,并就语言应用、历史比较、描写研究、语言类型学、民族文字文献、文化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等专题展开研讨。

分组讨论现场2

返回
顶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闻"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公众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