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灵桂指出,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就是这样一条自己走出来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道路。它吸收借鉴了既往现代化模式的优点,但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求,进行新的整合与创造,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了新的结构和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统筹协调的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中华文明带入了现代阶段,在中华文明土壤上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文明传统的现代承续和创新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体现了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
王灵桂表示,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

肯尼斯·奎恩高度赞扬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表示,中国的发展经验及与他国开展的智库交流、科研合作、民间互访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世界各国应共商大计、共同应对。当前中美关系处于艰难时期,正经受严峻考验,两国应加强对话,尽快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携手共济应对全球性挑战。

苏迪德拉·库尔卡尼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完美无缺的,各国之间应加强互学互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使中国得以成功转型,也对全球产生了变革性的深远影响。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对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重大借鉴意义。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如在教育、卫生、住房、妇女发展、儿童和老年人口护理等方面,均实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在习近平主席富有远见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不断推动社会和经济正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扎根中华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全人类的人类观,以社会有机体的整体论克服了价值虚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世界人民,以天地共同体改变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裁制,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提供了中国新方案。

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指出,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取得重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景。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是全球民主制度最大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文明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智慧和借鉴。同时,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惠及沿线国家和人民,受到各国欢迎,塞浦路斯也愿与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良好合作。此外,中国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全球治理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3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对外开放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重要的一环。实际上,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就包含了自由贸易思想,这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逻辑所在。早在《史记》中就有通过 “以所多易所鲜”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观念;《淮南子》中就有通过“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增进人们的福利和财富的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陈新认为,中国当前的繁荣来自于发展,中国的发展是依靠中国人民干出来的。中国的发展经验除了政治稳定、改革开放之外,重视基础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也是重要经验。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方式不仅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也为全球贸易增长做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廖凡研究员在分论坛闭幕总结发言中表示,我们应当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与此同时,世界也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所展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充满期待,中国与世界应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葡萄牙、捷克、希腊、新西兰、南非、印度等国的重要智库和科研机构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及国际组织代表30余人出席“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分论坛。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还将基于研讨成果编辑出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