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推动鄂伦春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
日期:2019-04-16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市、逊克县、呼玛县、嘉荫县等地。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鄂伦春族8659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鄂伦春族仍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以狩猎为生。1951年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正式成立,鄂伦春族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定居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鄂伦春人不再囿于传统单一的狩猎生活,逐步转变为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百年来,由于大、小兴安岭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越来越少, 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做出了禁猎决定,鄂伦春人从此告别了狩猎业。在文化教育方面,鄂伦春族不仅有了自己的大学生,改革开放以来,还有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2010 年,鄂伦春族大学(大专) 以上文化程度人口 638 人,占民族总人口的 17.6%2018年,鄂伦春族博士文化程度人口8人,占民族总人口的千分之一。

改革开放40年,对鄂伦春人来说,是发展的40年,辉煌的40年,同时,也是充满挑战的40年。作为狩猎民族,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形成了独具森林特色的民族文化。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经济转型,民族传统文化濒危,为数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年事已高,许多口耳相传的鄂伦春语言和说唱艺术濒临消亡,民族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因此,抢救和保护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鄂伦春族森林狩猎文化有着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伦理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文学价值、生态价值、考古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人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是中国认识和了解亚北极文化的窗口和媒介。     

首先,鄂伦春人的生态理念值得借鉴。鄂伦春人在常年野外生活中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保护自然,才能使人类的生活得以长远保证。否则,迟早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鄂伦春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德,首先体现在保护森林、爱护花草上。由于鄂伦春人世世代代与大自然打交道,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来自大自然,所以他们从不随意乱砍滥伐,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森林资源,直到今天,鄂伦春人依然在为国家义务护林和义务戍边。在狩猎过程中,鄂伦春猎人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比如,不许射猎正在交配的野兽,也不许射猎已经怀孕的动物。而且,他们狩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活着,够吃就行了。过去,为了获得某些生活必需品,要与商人物物交换,会多打一些猎物,但不会无限度获取,鄂伦春人认为,要珍爱一切生灵,贪婪是有罪的。鄂伦春族对自然的认知理念即万物皆有灵,地球有经络,遵从自然、敬畏自然人类才会自律,山河才会秀美。文化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森林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森林民族,鄂伦春人在生态环境和森林保护方面的作用无法替代。鄂伦春猎民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护林防火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保护森林和各种野生动物资源。为此,那种认为“狩猎文化是破坏自然环境和滥杀动物的野蛮原始的落后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传承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标识。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在森林资源管护的现实功用上,可以发挥其在防火护林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其它发展的规划目标和具体实施规划的方式上,也需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文化认同权利和自由拓展空间。为此,建议授予鄂伦春自治旗为国家级森林知识和防灾减灾教育示范基地,建议建立鄂伦春自治旗森林文化生态保护区。由于生态的失衡,森林抗灾能力减弱,火灾成为威胁森林安全的主要原因,大兴安岭森林平均每年发生大小火灾50次左右。通过建立基地和保护,可以宣传森林知识,提高人们认识灾害、预防灾害的能力,教育人们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爱护生命

其次,作为中俄跨界民族,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鄂伦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北通古斯语。在鄂伦春语言中,包涵着我国寒温带森林地带的自然景观、自然现象、草木花果、野生动物等方面的名词术语及表达形式。鄂伦春语是大、小兴安岭和外兴安岭鲜活的语料库、思想库、生命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以及汉语的普及,很多鄂伦春族青少年已经不会讲本民族语言。如果不采取措施,鄂伦春语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此,研究和传承鄂伦春族语言与文化,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涉及到国家的语言文化安全问题。对于濒危语言,视角不能只当语言学抢救和保护,必须是综合性的抢救和保护。建议设立濒危语言保护示范区,在鄂伦春人聚居地区建立一个或几个鄂伦春语言生态保护区或鄂伦春语保护示范村。

第三,作为人类学三大经济文化类型中“采集游猎文化”的典型代表,鄂伦春族顽强地保存了其文化传统,这不仅是鄂伦春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可以分为萨满文化、狩猎文化、兽皮文化、桦树皮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森林知识、歌舞文化等九大体系。因此,建议授予鄂伦春自治旗为国家级狩猎文化传习保护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可以使人们体验到狩猎文化的精华和内涵。

目前,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开发,还局限于零碎挖掘,很多文化资源尚未开发,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挖掘、整理规划,也没有专门的保护机构。建议出台系统的“民族文化保护条例”,系统的保护机制、传承机制和研究机制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保障。建议建立民族文化发展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以项目促进文化保护和发展。同时要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文化保护和传播。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平台。重视传承人的命名,并建立制度保障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和健康问题。重视广场文化、博物馆文化、声音和动态表演的影像文化。建设文化数据库,搜集、整理、研究鄂伦春老人、老艺人的各类原声歌曲、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作品、手工艺制作技艺;科学抢救、挖掘鄂伦春民族的狩猎、饮食起居文化及环保意识;挖掘、整理鄂伦春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构建家族传承、群体传承、传承人传承、社会传承模式,以实现鄂伦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章来源: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04月12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