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奋力谱写民族史研究的辉煌篇章
作者:赵天晓(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 日期:2023-03-29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加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局部地区反分裂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在中国民族史研究方面,一些错误论调同样要引起高度警惕。比如,割裂历史上中国各民族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紧密联系,否认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错误观点从客观上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解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削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其危害性不可忽视。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积极稳妥地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民族史研究自身发展,还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学者要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工作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中国民族史研究也不例外。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如一地贯穿到中国民族史研究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要以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研究导向,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史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推进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理论发展与研究创新。
  其次,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研究基础。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概括为“十二个必须”,其中第四个就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底”、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家史”,明确了立场和路径,既是对传统中原王朝史观、汉族中心史观的重大超越,又是对西方单一民族国家理论的重大超越。要坚持“四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研究,形成完整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与主流的价值导向,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夯实基础。
  第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现实需要。中华文化蕴含深厚绵长的中华民族整体史观,形成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重视“大一统”的优良传统,具有突出的共同体意识。从司马迁撰写《史记》开始,中华民族通过不间断的历史书写,不断加深以“大一统”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和以“华夷同源共祖”为中心的中华民族认同。回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正是各民族几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折冲磨合碰撞,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滋养。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的过程,是56个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巩固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做好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必须统筹多方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充分调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参与其中,积极贡献智慧,相互支持、形成合力,让中国民族史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提升到新的高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民族史学会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政治引领、学术为本、服务大局,发挥好团结凝聚民族史学者专家的重要作用,奋力谱写民族史研究的辉煌篇章。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