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继焦: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日期:2024-07-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渐进和内涵不断扩展的过程,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多重现代化的总和。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事关经济发展,也事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重要历史任务,这在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都得到彰显。例如,党的八大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十二大提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四大提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与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具体体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果,必然由全国各族人民共享。这些年来,我们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实际,采取和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助于激发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活力。我国约有1.25亿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现代化建设任务较重的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充分激发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活力,确保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助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民族地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助于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民族自治地方有328个县(旗)位于2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涵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四种类型,占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的48.5%,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1.1%。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求民族地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助于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141个陆地边境县(旗)有112个在民族自治地方,是睦邻周边的重要区域。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常委)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24年7月23日05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