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继焦接受《海南日报》专访:探照谱牒 寻根问祖
日期:2025-01-08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单元。那么,家族从哪里来?有怎样的发展脉络?有一样东西能跨越时空作答,它就是族谱。

作为对国史、方志的重要补充,族谱记录了家族的起源、传承和演变,是包含家族世系、重要人物事迹等信息的特色文献,具有凝聚血亲、寻根问祖等现实意义。海南民间自古就有修纂族谱的传统,那些一代代保留下来的谱牒,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024年3月,“海南民间遗存珍稀族谱文本的收集、整理与海上丝绸之路人口迁徙路线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为海南族谱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有特点:海南族谱记载海外移民信息

据资料记载,自秦汉以后,汉族移民开始陆续进入海南岛,一般认为,当时的移民主要以家族形式迁徙到海南。历经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汉族人口已占据海南岛人口的大多数,其携自中原的家族制度随之在海南生根开花。

整体而言,海南族谱编修在古代已颇为兴盛,清代至民国时,族谱日益普及,大量存在于民间,形成了独特的族谱文化景观。

近几十年来,海南族谱、家谱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从王俞春的《历代过琼公传》到周伟民、唐玲玲、陈虹等的《海南家谱移民人口史料与研究》,不一而足。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族谱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土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项目主持人兼首席专家张继焦表示。然而,对于这片埋藏丰富的学术旷野,我国目前的开发者甚少。有人因它是“杂学簿”不登大雅而不予探析,有人视它为“封建糟粕”而不敢沾边,还有人尚未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当作一堆废纸。

近20年来,虽然地域族谱的研究渐受重视,但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等地。海南族谱研究总体上比较滞后且薄弱,研究的方向比较单一,对族谱史料的挖掘尚欠缺。“倘若不尽快加以收集整理,有可能日渐损毁、湮没。”张继焦说。

为此,自2016年起,张继焦带领研究团队多次赴海南各地进行田野调查,对海南民间遗存珍稀族谱文本进行研究。“我们调查研究保存在海南岛上的古老族谱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着海南各家族的源流、世系、族谱图谱等信息,可能以传统纸质形式存在,也可能以其他媒介形式存在,比如碑刻、侨批等。”张继焦说。

图为张继焦团队在海南调研所见王氏族谱

记载海外移民相关信息,是海南族谱的一个显著特点,研究项目首次运用海南族谱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人口迁徙路线。“海南族谱中记录的东南亚移民及其他民族的迁徙现象,凸显了历史上海南岛与东南亚移民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的细节和特征对于研究海南移民史、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交流互动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张继焦补充道。

继绝学:已获取近60万字访谈资料

既为“冷门绝学”,族谱文本的收集、整理自然并非易事。

经过调研,张继焦的研究团队发现,海南族谱多收藏在私人藏家手中。这些族谱通常只供小范围使用和交流,不轻易示人,平时束之高阁。时间久了,许多族谱已经丢失或残缺不全。

张继焦回忆,他曾在一次走访中遇到一位耄耋老人。当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家中的箱柜,用颤抖的手拿出一本尘封的族谱,族谱封面上的皮革早已被时间侵蚀得凹凸不平,泛黄的纸张上布满了斑驳的污点和褪色的墨迹。有些地方甚至无法辨认,老人凭记忆才勉强识别出些许内容。

随着记得族谱信息的老一辈家族成员逐渐凋零,许多史料面临被“装在肚里带走”的窘境。受城市化等因素影响,年轻人关于族谱的概念渐渐淡化,缺乏保护传承的动力。

“一方面是人们对族谱的价值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族谱的保存条件普遍较差,尤其是在潮湿闷热的海南,保存更难。”张继焦介绍,他曾在海口、文昌等地翻阅过一些族谱,它们均按接收时的样子堆放,有些已大面积虫蛀、霉变。

图为清光绪年间重修的云氏族谱

在不少农村地区,村民们出于尊祖敬宗的心态,也想保管好族谱。但由于缺乏保管条件和保管知识,纸张受潮、被虫蛀,或遭火灾的情况不少,一些族谱损毁严重,甚至面临丢失的风险。

为了寻觅失散的族谱,对其加以整理、保存和研究,张继焦的研究团队多次到海南开展田野调查,目前共获取了近60万字的宗族人员访谈资料,以及17个姓氏共计101册族谱资料。此外,通过走访海口、文昌、三亚、琼海、乐东等地的50余个入琼始祖或入村始祖所在的代表性村庄,已收集到30余册相关文史资料和各宗亲联合会的内部期刊。

“族谱整理后还需公开、共享,只有将族谱的信息公开化,才能为研究者、家族成员和对海南历史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更多资源和参考。”张继焦说,为此,研究团队积极与有关机构、学者及家族成员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信息。同时,他们与当地档案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等联系,获取已收集到的族谱文本和相关资料。

新探索:电子化后的应用可能

在海南,高校是收集和管理海南族谱的重要阵地之一。

据悉,海南大学图书馆十分重视族谱资料收藏整理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收集族谱,收藏覆盖范围广、族谱姓氏多、版本质量高。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是持谱人以捐赠的方式送给图书馆;二是该馆工作人员到民间收集地方文献,向持谱人出资购买或复印。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从2002年开始收集族谱,主要通过征集、购买、捐赠和复制等方式获取。“目前馆藏大约涉及50个至60个姓氏,共有家谱600余册,包括多位历史名人的家谱。”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与特藏部主任龙净林介绍。

目前,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已实现初步的电子文献管理(图片收集),后续将持续强化家谱文本的电子化处理。“这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料查询路径和交流环境,也为民族研究所与海师图书馆合作创建家谱‘智库’奠定了基础。”张继焦表示。

张继焦说,除了采用数字化手段保存,借助新技术对族谱的内容加以完善,或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可以绘制一幅电子地图,将海南各个姓氏的迁徙路线标注出来,这样会更加一目了然,尤其便于广大海外侨胞寻根问祖”。

图为张继焦教授在马来西亚槟城调研

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张继焦认为,海南民间遗存珍稀族谱文本记录了海南特定族群的家族信息和文化传承,同样具有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如能申报进入《世界记忆名录》,可强化各方面对海南民间遗存珍稀族谱文本的重视,促进其保存、研究和传承,同时为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范例。”

目前,张继焦的研究团队仍在推进海南族谱保护、研究工作。“除了收集整理海南族谱文本,我们也计划继续深入研究如何修缮族谱等问题。”他说。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