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项课题《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子课题《西藏洛扎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研》调研组于2014年7月5日至8月3日赴西藏开展了实地调研。11位课题组成员扎洛、郭克范、梁景之、王震、东主才让、卢梅、陆军、刘东梅、史伟奇、耿艳利、潘娇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党校、云南民族大学等单位。
(课题组全体成员与洛扎县色乡领导合影)
本次调查得到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民宗局、山南地委以及洛扎县领导及相关部门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县委统战部尼玛伦珠副部长全程陪同调研组,为课题组提供联络帮助。调研组在洛扎县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
一、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把握全局
洛扎县地处中不(丹)交界地区,学术界尚未对该县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课题组首先在县里召开了5个半天的座谈会,围绕“县情、县十二五规划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实情况”、“政治文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开展。近20个党委、政府部门及人大、政协专门委员会向调研组介绍了情况,并回答了调研组专家的提问。课题组成员在全面阅读各部门提供的文字资料基础上,再次讨论了乡村调研方案。
(县城座谈会)
二、乡镇入户访谈
在全面了解洛扎县基本情况之后,课题组和县领导进行协商,最终选定色乡、拉康镇、边巴乡、扎日乡四个典型乡镇八个村庄进行深入调研。调研组每到一个乡镇,首先召开简短座谈会,了解全乡基本情况,之后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负责的专题深入家户,开展访谈,搜集资料。课题组的访谈对象几乎囊括了洛扎县农村的各种人物,包括村两委班子、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寺管会人员、藏医、护林员、电影放映员、文艺演出队队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五保户、低保户、普通百姓、普通僧尼、店铺商人和边贸商人等等。访谈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无疑是语言障碍,县乡领导、村委会干部、驻村干部、休假大学生等充当翻译人员,为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帮助。白天入户访谈、搜集资料,晚上集体讨论、整理资料,尽管乡村的食宿条件比较艰苦,但是,课题组的工作始终紧凑有序。
(乡村访谈)
三、查阅档案,知古鉴今
在入户访谈前后,调研组在走访各职能委局同时,经县领导同意,系统地查阅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洛扎县档案,使调研组不仅对该县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准确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规定档案室资料不能拍照、复制,调研组成员只能手抄。为确保调研组的工作,县政府办特地批准档案室晚上也为调研组开放。
四、随时召开交流讨论,不断完善专题报告思路
本课题组由多个学术领域的专家组成,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思路也各有所长,为了解课题组每位成员的专题调研进展情况,不断完善调研报告撰写思路,课题组随时召开专题交流讨论会:晚餐交流——每个人讲述当天的案例;途中交流——安排年轻人与资深专家搭配乘车,途中开展经验传授;在调研接近尾声时,课题组利用三个晚上的时间,充分讨论了每个人的调研报告思路,会议中,每位成员依次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思路、所获材料和问题疑点,其他成员提出自己的看法,补充有用的资料和信息,调研组负责人扎洛、郭克范对每位成员的思路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可以说,各种形式的课题组内部讨论始终伴随着调研活动,当调研结束时,课题组成员已基本形成了各自的报告思路和行文布局。
有关本项目的成果,调研组初步达成共识,拟完成10篇左右的田野案例,争取在《中国西藏》等刊物上发表,宣传洛扎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拟完成5篇左右内部报告,就当地发展中遇到的困境、问题提出呼吁和对策建议;拟完成25万字左右的学术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