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青年春节返乡调研”活动纪实之三——下马看花:认真体悟时代的进步,静心聆听时代的声音
日期:2025-03-03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把加强调查研究作为社科工作者深入践行“两个结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重要载体。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社科青年春节返乡调研”活动,院属50家单位提交调研报告近400篇。社科青年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调研足迹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调研攀登科研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弄清楚基层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加以解决。”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和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看家本领”。2025年农历蛇年春节前夕,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开展“社科青年春节返乡调研”活动,引导青年学者自觉将个人研究同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人民期盼紧密结合,切实担负起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杨琳的家乡鲁西南刘土城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次春节回乡调研,杨琳感觉到自己负有沉甸甸的责任。她说:“刘土城村是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道路。我要把这些年村里好的发展经验总结出来,让更多乡村受益。”

乡村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阳镇结合自身研究专长与时代发展特点,选取县域直播带货为切入口,探究县域直播带货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堵点障碍和解决思路。在对湖南省隆回县七江镇调研访谈时,元古村网红“古时记忆魏爷爷”账号策划人魏先雄引起他格外关注。在数字媒体快速发展的浪潮推动下,在外打工的魏先雄决定回村创业,依靠数字平台和数字技术成为拥有百万级粉丝的网红播客,通过直播带货方式将家乡特色农产品和独特的乡俗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阳镇说:“此次调研让我见证了乡村场域中有为青年和返乡创业企业家以澎湃的热情和坚强的决心参与乡村振兴,获得了返乡创业者基于数字技术参与乡村振兴的一手素材案例,深化了对县域层面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认识。”

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状况密切相关,而不同的消费状况又能够反映出许多经济问题之外的动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次返乡调研正值新春佳节,长期以来持续关注农村消费状况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楠玉,借此机会对农村家庭过年期间消费情况进行深度考察。楠玉发现,春节期间,农村家庭过年礼花鞭炮支出额度较大,部分农户称春节期间礼花鞭炮消费支出几乎占到家庭全年娱乐消费支出的近六成。她感叹道:“此次调研让我加深了对基层情况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切感受到很多从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无法从书本和数据中获得的。”

针对当前正在广泛推进的“国补”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阳和崔慧敏决定进行合作调研,力图探求政府消费补贴政策发挥的实际效能。但调研结果让她们有些意外,当前覆盖家电产品、数码产品等耐用消费品的“国补”政策补贴产品销售价格的15%—20%,这对中高收入群体是“锦上添花”,但对低收入群体而言,耐用消费品价格较高,享受“国补”之后剩余费用依旧超出其支付能力。何阳说:“在调研的14户家庭中,仅有2户中等收入家庭购买了家电产品并享受补贴,低收入家庭均未参与。此外,‘国补’参与主体具有局限性,部分中小经销商未达到参与门槛,导致补贴政策覆盖范围有限。”因此,她们在对策建议中提出,相关部门在设计消费刺激政策时,应对产品目录进行动态分级,建立生存型、改善型、享受型等多级目录,设置差异化的补贴比例,充分考虑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特点和需求。着眼当下、立足人民,正是对何阳和崔慧敏开展此次调研的最好总结。让好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实效,既是民心所向,也是调研工作的意义所在。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与魂,怎样坚守和传承民族文化是当代青年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回到家乡内蒙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玉兰调研了当地代表性非遗项目蒙古族集体祭火仪式。她发现,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为文化保护与传承、包容性社会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她走访非遗传承人,认真聆听祭火仪式诵词;参加当地举办的集体祭火仪式,被欢乐喜庆、和谐共情的温馨氛围所感染。她说:“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非遗是人民的非遗’,认识到文化作为民族团结根基的作用,一定要努力构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动态数据库,励志传承‘从实求知’学术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薛亮则更为关注“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困境”。清徐彩门楼是薛亮的老家山西省清徐县流传已久的传统手工技艺,集民间古建筑技艺、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于一体,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调研中,老匠人王守业与传承人的认知差异给薛亮带来了很大触动。老匠人对多年坚守的传统彩门楼的营造技艺如数家珍,但弟子们更倾向于用简易的、可重复使用的材料来完成搭建工作,甚至不排斥使用3D打印技术。对这些新的方式方法,老匠人着实难以接受和理解。薛亮表示,这种代际差异和冲突,在数字化、人工智能化的当下社会发展中,确实具有代表性,很多非遗技艺的传承都面临类似的情况。如何在字化时代更好传承非遗技艺,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通过春节返乡调研,社科青年学者们切实感受到走出书斋、深入田野的重要性,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提高调研能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