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召开了挂职干部座谈会。党委书记赵天晓,纪委书记、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丁赛,副所长董文柱及多位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共话成长、共谋未来。会议由董文柱同志主持。
赵天晓同志指出,挂职实践锻炼是我院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举措,在2024年我所共派出六名青年同志参加挂职实践锻炼。在这一年里,所党委、所领导班子始终与挂职同志“同频共振”,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年度评优,甚至选聘中层领导干部,桩桩件件实时沟通,让在外的挂职干部时刻感受到家的温度。为期一年的挂职实践锻炼已经结束,希望大家能够尽快转变工作角色,回归到研究工作本身,将挂职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化作“火种”带回所里,潜心研究推出精品力作。还未参加挂职实践锻炼的青年学者要提前布局,在两个聘期内高质量完成挂职任务,确保“挂”有所得、“炼”有所成。
六名挂职同志依次对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挑战与经验、心得体会作了汇报。参会的青年学者屏息聆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丁赛同志以“三个维度”为座谈会画上点睛之笔。一是政治站位再提升,挂职实践锻炼既是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我院干部成长和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六年内把握住这个机会,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加强各单位间的交流互动,推动民族学、人类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二是管理思维再升级,要以科研的思维看待管理工作,不断增强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便于快速精准解决问题,掌握统筹协调各项复杂工作的能力。三是时间管理再进化,做时间管理的大师,要对未来的发展设置较为明确的目标,将科研生产力与组织领导力“双轮驱动”。
民族所这场座谈会,既是一次温情的“家庭聚会”,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誓师大会”。
以下为六名挂职干部的发言要点:
一、张育瑄(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在院人事教育局挂职实践锻炼)
通过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我深刻认识到,社科工作者需具备全局思维,善于跳出专业局限推动科研协作;须注重细节执行力,以“过筛子”精神保证成果质量;更应坚持终身学习,补足创新经验短板。这一年,我从预备党员转正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支部组织的专题学习、红色教育实践和党日活动中,更加深刻体会到社科工作的政治属性,每一次调研都需对标“国之大者”,每一份材料都要传递党的政策路线方针。
未来,我将持续发挥桥梁作用,当好院所沟通“联络员”、政策研究“研究员”、民族所经验“宣传员”,为科研成果转化、学科布局优化及管理经验传播贡献力量。我感恩所党委的信任与培养,表示将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务实肯干的行动自觉,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致力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姜静(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在信息情报研究院挂职实践锻炼)
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升。在挂职期间,我积极参加挂职单位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与重要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在工作中,将思想政治理论与要报编辑工作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业务能力得到锻炼。在编辑工作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与要报写作方法。通过编辑不同类型的稿件,我不断学习、实践,业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业务能力的提升,为我今后的要报写作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作视野得到拓展。挂职经历让我跳出了原来的科研领域,接触到了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拓宽了自己的工作视野与思路。这些新的认知与经验,为我今后在工作中创新思维、改进工作方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翟淑平(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挂职实践锻炼)
政治站位显著提升。通过系统参加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深刻把握地方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政治属性,在参与扶贫志、小康志等重大专项志书编修工作中,自觉强化政治把关意识。
学科视野有效拓宽。结合人类学专业背景,深入参与志书编纂实践,探索方志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调研各地编纂特色,形成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在口述史料采集、社会结构变迁分析等方面,将人类学研究方法融入志书编纂,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跨学科的新视角。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在各种类型志书的编纂中,通过分工协作、集体研讨等工作机制,提升了沟通协调能力。在与各地方志机构对接中,锻炼了跨部门协作能力,形成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意识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四、乔国存(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挂职实践锻炼)
思想政治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参加挂职单位组织的各项会议和学习活动,深刻学习近平系列思想,尤其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纪党规相关的文件和精神。对相关理论和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系统化,对挂职单位业务和本人业务的认知都得到深化,纪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知识体系和结构得到拓展。通过沉浸式参与挂职单位各项工作,以第一视角参与观察挂职单位组织机构、运行方式等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内容,加深了我对专业知识的体会和认知。通过参与期刊编校和学科综述撰写,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了解了方志学和年鉴基本理论和知识,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架构,拓展了我对业务专业认知的新角度和新方法。
文字编校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参与较为系统的编校培训和年鉴、期刊的编校工作,使我的文稿审校能力得到提升,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和表达规范得到提高,为我今后科研撰写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王昊午(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挂职实践锻炼)
一年前,我从民族所到社科大人事处进行挂职锻炼,经历了一段珍贵的“田野调查”。初到时,我只见制度、流程和公文的冰冷外衣,难解背后缘由。随着参与档案整理、教学奖和职称评审、师德建设,我渐悟:档案记录着学者成长,繁复流程保障程序正义,师德建设凝聚着组织文化,而行政规范正是对公平的捍卫。
在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扶持下,我迅速由外来者转变为理解内在逻辑的局内人。科研视角与行政逻辑的碰撞,使我既能优化流程,又深刻体会制度与沟通成本的重要,为日后跨部门合作奠定基础。
如今挂职结束,我带着科研工作与行政工作的双重视角返回研究所,更清晰地感知到学术探索与行政保障之间的相辅相成。今后,我将把这段经历转化为课题研究与团队协作的动力,以严谨、务实和同理心推动学术体制和人才发展,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六、王江成(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在中央统战部二局挂职实践锻炼)
提升政治素质。让我深刻体会到“两个确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对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意义,在工作中自觉把“讲政治”放在思想意识的第一位,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强化理论自觉。倒逼我自己熟读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民族理论政策史和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等基础性理论文献。
进一步锤炼学风文风和工作作风。在研究中追求有理有据和科学的分析判断,认真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特别是保密纪律。
增强学术交往能力和研究能力。一定程度上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未来我会把挂职期间收获的好的心得体会贯穿学习工作中,平衡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之间的关系,努力做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思考、能发现和回应真问题的学者。我也非常愿意发挥好在统战部二局和民族所两家单位之间的小小“联络员”的作用,为民族所相关工作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