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课题组赴云南开展专题调研
作者:文:陈国庆、范明明;图:单宁 日期:2025-09-09

8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云南省国情调研组在赵天晓书记的带领下,深入云南西南边境地区德宏州芒市、瑞丽和保山市腾冲等地,通过与政府部门座谈、乡村入户访谈等形式,针对边境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语言文化、边民互市与产业发展、人口流动与就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聚焦共同体建设,绘就边境民族团结“新图景”  

调研组先后在芒市芒晃村、瑞丽银井村、腾冲猴桥村等地进行调研,重点考察边境地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状,重点关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及跨民族社区共建等方面的实践成效。德宏州政协民宗委员会李红卫主任和苏绍杰调研员为调研组分享了德宏州民族团结工作的经验、亮点和挑战。赵天晓书记调研中指出云南是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云南的民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德宏州的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工作很有特色,值得研究所深入调研和认真总结。 

二、关注语言生态,构建多元一体“沟通桥” 

课题组成员在以傣族为主的瑞丽银井村、以景颇族为主的瑞丽勐秀乡勐典村、以傈僳族为主的腾冲猴桥镇等地,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语言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内容进行考察。 

三、考察沿边经济,激发边民互市的底层活力 

课题组重点走访瑞丽口岸和腾冲猴桥口岸。课题组发现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德宏州、保山市边境地区特色农业、跨境电商、旅游文化等产业逐渐成长,有效带动了边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边民互市贸易成为兴边富民的重要引擎。但是,口岸经济的发展也面临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市场波动等挑战,完善沿边开放政策、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等是未来是调整的方向。 

四、调研人口就业,探索边疆就业新模式 

课题组调研发现,外籍务工人员的进入能够降低本地企业的人工支出成本,是边境地区民众互惠互利的有效途径,但是近年外籍务工人员入境就业困难,国内企业用工难问题日益凸显。本地就业机会增加但仍存在结构性问题,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 

五、守护绿水青山,筑牢边境生态“安全屏” 

课题组考察了高黎贡山区域及边境沿线生态保护、边境村寨人居环境整治等情况,并在生态环境局和铜壁关自然保护局开展了部门座谈会。德宏州在边境地区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十分突出,比如全国文明的盈江“石梯经验”、“碳票+”的森林资源价值化新路径、村规民约的全民生态保护堡垒等等。但是在跨境空气污染防治、跨境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仍需加强制度建设和跨区域协作。 

民族所此次云南省国情调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证研究传统,旨在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完善边境治理体系、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学理支持与政策参考。课题组将进一步梳理调研成果,形成高质量研究报告,为相关决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