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凝心聚力创佳绩 锐意进取展风采——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踊跃参与我院第七届职工运动会
日期:2025-10-22

金秋送爽,惠风和畅。2025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七届职工运动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运动场隆重举行。作为我院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本届运动会以“建功新时代,健康向未来”为主题,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践行我院“三项共识”、展现职工精神风貌的重要举措。在开幕式入场式上,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代表队身着绚丽多彩的56个民族服饰,高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语,步伐铿锵、意气风发,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他们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团结图景,彰显了新时代民族研究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一、精心组织,凝聚合力,展现团结奋进风貌 

民族所党委与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次运动会,将其视为增强团队凝聚力、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平台。所工会积极响应院工会号召,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周密的参赛方案,建立专项负责与后勤保障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通过广泛动员和严格选拔,组建起一支涵盖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各岗位人员的参赛队伍。 

在备赛期间,所领导亲临训练现场指导慰问,工会干部全程提供细致服务。参赛职工妥善安排工作与训练时间,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系统性训练。大家普遍认为,参与运动会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要将体育竞技中蕴含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融入科研工作,为推进民族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奋勇争先,赛出水平,彰显民族所竞技风采 

在各项预赛和决赛中,民族所运动员展现出良好的体育素养和竞技水平。 

径赛场上的速度与激情 

径赛场上,选手们奋勇争先。女子青年组100米、200米项目中,张亦瑄、兰正群等队员发挥出色;男子青年组百米竞赛中,刘建飞展现出卓越的爆发力;男子1500米耐力赛中,丰晓旭以坚韧的毅力赢得赞誉。 

  

  

  

田赛场上的力量与技巧 

田赛项目中,民族所选手同样表现不俗。梁赟杰、吉毛措等在跳远比赛中动作标准、姿态优美;实心球项目中,龙国贻、胡鸿雁等不断突破自我;沙包掷准赛场上,丁赛、周新亚等沉着冷静,展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团体项目中的协作与智慧  

团体项目方面,广播体操、乒乓球、羽毛球、拔河、定点射门等比赛充分体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队员们配合默契,将集体智慧融入每个技术环节,展现了民族所职工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 

趣味比赛中的活力与欢笑   

趣味比赛环节,团体跳绳、毛毛虫竞速、托球跑等项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队员们在协作中增进了解,在竞赛中深化友谊,生动践行了健康生活的现代理念。 

三、勇创佳绩,续写辉煌,展现综合竞技实力 

经过激烈角逐,民族所在多个项目中取得突破。广播体操比赛中,队员们动作整齐划一,以出色表现荣获团体一等奖;田径项目中,刘晓丹夺得女子中年组800米冠军,王志刚获得男子中年组100米季军;集体项目中,女子4×100米接力获得亚军,混合8×50米接力荣获季军,定点投篮和毛毛虫竞速等项目也取得优异成绩。 

本次运动会,民族所共派出70余名职工参赛,参与率近50%,参加了26个个人和集体项目的角逐,参赛项目覆盖率达79%。最终荣获团体成绩一等奖、重要贡献奖、入场式风采奖等多项集体荣誉,展现出了全面的竞技实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四、文明参赛,彰显风范,体育精神促进科研 

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民族所代表队始终恪守体育精神,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和对手,展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道德风尚。大家将赛场上的拼搏精神与科研工作中的攻坚克难相联系,深刻认识到体育精神与学术研究在持之以恒、追求卓越方面的内在统一。 

五、硕果累累,载誉而归,凝聚力量再出发 

经过激烈角逐,民族所最终荣获运动会多项荣誉。 

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 运动会团体成绩一等奖 

- 运动会重要贡献奖   

- 运动会入场式风采奖 

- 广播体操团体项目一等奖 

- 女子青年组4×100米接力项目亚军(队员:梁赟杰、张亦瑄、李蕊、王子涵) 

- 职工混合8×50米接力项目季军(队员:刘欢、史可寒、王子涵、李立敏、刘建飞、梁赟杰、王志刚、王江成) 

- 定点投篮项目季军(队员:梁赟杰、安波、和金保) 

- 梁赟杰获女子青年组跳远比赛冠军 

- 刘晓丹获女子中年组800米比赛冠军   

- 王志刚获男子中年组100米比赛季军 

此次运动会既是民族所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增强职工凝聚力的有效实践。通过参赛,不仅缓解了科研工作压力,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更激发了全所上下团结奋进的工作热情。民族所职工将以此次运动会为新的起点,把比赛中展现出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转化为推动科研创新的强大动力,为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