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至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文柱率团访问墨西哥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墨西哥学院院长安娜·科瓦鲁比亚斯(Ana Covarrubias)会见了中方代表团全体成员,并就进一步办好双方共同创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墨西哥学院中国研究中心(CASS-COLMEX•Observatory of China Studies)与中方代表团进行了友好会谈。此次访问是基于2020年双方签署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墨西哥学院关于设立中国研究中心的协议》而开展的重要工作交流。

墨西哥学院院长会见中方代表团
墨西哥学院院长安娜·科瓦鲁比亚斯(Ana Covarrubias)在会谈中致欢迎辞。她指出希望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续签协议期限可以是5年或10年;同时期待在全球议题比如气候变化、贫困问题等方面延展合作领域,也希望墨西哥学院其他中心与中国中心加强合作。墨西哥学院亚洲与非洲中心主任何塞·安东尼奥·塞维拉(José Antonio Cervera)介绍了中心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概况,就续签协议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表示墨西哥学院亚非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是协议具体执行层面,要为双方往来做好协调组织工作,推进更加实质性和深入的学术交流延伸与共同研究,期待明年中方能够举办相关论坛,安排墨西哥学院中国中心学者参加论坛并访问中国。董文柱副所长发表了致谢辞,简要概括中墨学术合作的成果与前景,提出进一步落实协议精神,推动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与中国研究中心,特别是与墨西哥同行们在相关领域的实质性合作,同时欢迎墨西哥学院领导和学者到中国访问,体验中国的发展变化,分享中国经验。双方聚焦于上述合作协议框架内容与续签等相关事项,进行了谈论和交流。我方访问团全体成员,墨西哥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总协调人(Elizabeth Serratos)、国际合作处处长(Fernanda Somuano)和亚洲与非洲中心部分管理人员与教师参加会谈。会后,双方合影留念,标志着两国学术机构对未来合作前景的共同期待。

墨西哥学院院长和我方董文柱副所长互赠书籍及礼物
访问期间,代表团与墨西哥学院相关研究中心负责人举行交流座谈会。董文柱副所长在致辞中谈到,中墨两国从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有着悠久交往史,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对增进相互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研究中心不仅是两国学术界精诚合作的结晶,更是一个面向未来、携手共进的标志性平台。同时,他还简要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文学学部和社会政法学部相关研究所的简要情况。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主任何塞·安东尼奥·塞维拉( Jose Antonio Cervera)、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瑞蒙多·坎珀斯( Raymundo Campos)、语言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阿方索·迈迪纳 ( Alfonso Medina)、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古斯塔夫·厄尔宾纳( Gustavo Urbina) 分别介绍各自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和研究工作,并表达加强与我院多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的愿望。双方一致认为,中墨两国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社会转型与发展、现代化进程与消除贫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等议题上,拥有广阔的对话空间和巨大的合作潜力。

代表团与墨西哥学院相关研究中心负责人举行座谈会
代表团开展了两场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访问团成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贾益编审做了题为《民族历史的书写与记忆:民国史学家王桐龄的个案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在另一场报告会上,访问团成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李云兵研究员和贾益编审分别做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民族学的发展与民族学学术期刊》学术报告。墨西哥学院亚非中心主任和部分教师以及该中心的全体研究生参加了上述学术活动,并就报告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这些学术活动为两国学者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墨西哥学者和学生对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在民族事务、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表现出浓厚兴趣。

贾益编审做学术报告

李云兵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访问期间,访问团成员参观了墨西哥学院图书馆,详细了解馆藏书籍情况和中文书籍阅览情况。墨方图书馆管理人员希望我方捐赠中文书籍。这与我方愿望完全一致。

中方代表团参观墨西哥学院图书馆
此次访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讨论了续签合作协议的具体事宜。双方希望在未来深化人员交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就消除贫困、多民族国家的治理与共同体意识构建等关键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期待能够组建合作研究团队,开展基于实地调查的比较研究,对比中国和墨西哥在应对相似社会文化挑战时的不同路径与智慧,为彼此提供有益的借鉴,也为全球知识体系贡献来自东方和拉美的独特视角。
随着续签协议提上日程,中国研究中心将迎来新的发展篇章。这种跨文化学术合作不仅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更将促进两国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