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年民族发展论坛第三讲“论语言竞争”(李宇明教授主讲)
作者:王锋、黄晓蕾 日期:2016-04-19

李宇明教授作报告

2016年4月1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16年民族发展论坛第三讲在民族所第一学术报告厅召开,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党委书记、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语言战略研究》主编李宇明教授作题为“论语言竞争”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王延中所长主持。

李宇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语言接触必然产生语言竞争。语言竞争存在于语言结构及语言应用的诸多方面,它可以激发语言活力,也会触发各种语言矛盾和社会矛盾。

报告从语言结构、社会功能、使用者年龄、地理分布等四个维度来观察语言竞争。在语言结构空间的语言竞争中,报告提出了文字改革、词汇和注音符号民族化和“语言纯洁”论等问题 ;在社会领域的语言竞争中,报告分析了宗教和家庭(语言的最后营垒)、社区运用和民俗活动 (语言保护层)、教育(理性传承层)、大众传媒和行业语言(语言活力层)、国家工作语言(权威语言层)五个层次的语言竞争,同时阐述了当前中国民族语言、方言和外语各自主要存在的功能层面;在使用者年龄阶层的语言竞争父母,分析了0~7岁(学龄前,口语学习 )、7~19岁(基础教育,书面语学习 )、19~40岁(语言主用期)、40~70岁(语言保持期)和70岁以上 (语言衰退期)五个阶段的语言竞争并分析了每个阶段语言学习和使用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在地理分布的语言竞争中,报告从世界语言发展的宏观视角,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语言竞争,认为主要的趋势是在世界范围内第一语言(第一言)基本稳定 ,第二语言(第二言)竞争激烈,英语逐渐席卷世界。

通过分析,报告提出以下结论:(1)最易形成语言矛盾的是外来词的译借方式、文字形体(字母表)及注音字母形体;(2)当前中国的语言竞争最激烈也是语言矛盾最集中的领域是教育,其次是大众传媒与家庭;(3)40岁以下是语言活跃期,也是语言竞争的活跃期;(4)近百年来,第一语言(包括第一言)的全球地理分布基本没有变化,但第二语言(包括第二言)的全球地理分布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表明近百年来语言竞争的主要领域在第二语言层面。

该报告更为重要的目标是探索建立语言规划学的理论框架,以便更全面地观察语言竞争现象,从更多维度描述语言的活力状态,更好地解释和预见语言矛盾和语言冲突,希冀通过语言规划来促进语言生活的和谐,并最终促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和谐。

报告最后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语言生活将会进入一个矛盾高发期,呼吁政府部门、学界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文章来源:王锋、黄晓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