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新成果——何星亮研究员新作《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出版
作者:刘海涛 日期:2017-04-12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范畴、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的出现,是一门学科逐步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进行综合论述和系统总结,对进一步提升这门学科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内人类学界来看,已有的关于调查和研究方法的专门论著或者教科书中的零散介绍,已经不能与当代国内外人类学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满足国内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何星亮研究员新作《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4月版)即是在这样一种学术发展背景中付梓出版的。

如该书作者自序中所说,本文最初源起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所开设的“文化人类学”选修课。1998年以来,很多选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都渴望一本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方面的系统论著作为自己学习和研究的参考工具。为此,何星亮老师一边构思,一边搜集资料,并不断将阶段性研究成果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对已有内容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近二十年的日积月累,不仅使这门选修课成为众多研究生十分喜爱的开放性知识讲堂,也使《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在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作为一部具有扛鼎、开山意义的50万字学术专著公诸于众,远远超出撰写一本研究生教学专用教材的最初设想。

《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是我国第一部综合论述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的学术专著。分三篇十八章。上篇是“田野调查方法”,分析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形成与发展、基本原则和类型及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中篇是“研究方法”,阐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类型、选题与设计、理论与概念的构建、假设构建、范式构建和各类研究方法;下篇是“专题研究”,有《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关于我国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等五篇专题学术论文。事实上,作者已经将自己多年的治学理念、治学经验融会贯通在这部论著之中。

其一,把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合在一起写。以往的相关著作,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是分开写的。杨堃《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都是专门谈调查方法的;而容观琼的《人类学方法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主要是谈方法论的。实际上,调查和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合在一起有利于读者较全面地了解这门学科的方法特征。

其二,注重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分析,引导研究者如何进行理论和方创新。该书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理论与概念的构建”、“假设及其构建”、“范式及其构建”等章节中,就如何构建理论和概念、如何构建假设和范式、如何进行方法创新等问题,作了全面分析和介绍,有助于研究者掌握建构理论、概念、假设和范式的方法。

其三,对国内外著名学者有关的研究范式进行系统分类和总结。在了解和学习前辈学者的名著时,也应该注意了解和观察他们的研究方法,探究他们取得伟大成就的方法和路径。该书第十一章“范式及其构建”,不仅分析了范式的特征、类型、转换,还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著名学者关于中国乡村的八种研究范式和中国宗教的两种研究范式;不仅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性质和宗教的复杂性,而且有助于研究者构建自己的研究范式。

其四,综合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是相互关联的,世界上的许多著名学者,既是人类学家,同时也是社会学家或心理学家。介绍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扩大研究者的知识面,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这部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的综合论著,通过对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对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类和提炼,对国内外文化人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最新动态及其特点进行深入揭示,为研究者如何做田野调查,如何做学术研究,如何创立自己的新理论、新范式、新方法、新概念和新观点提供了重要的学理依据。

可以相信,一部文字洗练、表述通达、观点鲜明、逻辑严谨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专著,不仅适用于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也会成为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和喜闻乐见的学术畅销书。

 

(作者刘海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邮编100081)

 

后附(《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目录)

 

目  录

 

 

引言

一、方法的类型

二、方法的特点

三、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上篇:调查方法

 

第一章  导论

一、什么叫田野调查

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

(一)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

(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功能

三、田野调查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学术界的田野调查

(二)中国学术界的田野调查

第二章  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与类型

一、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四)参与性原则

(五)尊重性原则

二、田野调查的类型

(一)综合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二)无理论假设的调查·有理论假设的调查

(三)无问题取向的调查·有问题取向的调查

(四)一点调查·多点调查

(五)历时性调查·共时性调查

第三章  田野调查的选题与设计

一、调查课题的选择

(一)田野调查类型的选择

(二)选题方法

(三)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二、调查方案的撰写

三、调查提纲的设计

(一)综合调查提纲的特点

(二)专题调查提纲的特点

(三)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田野调查的方法

一、如何进入田野?

(一)准备阶段

(二)开始阶段

(三)调查阶段

二、参与观察法

(一)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二)参与观察法的类型

(三)参与观察法的优缺

三、深度访谈法

(一)深度访谈法的特点

(二)深度访谈的原则

(三)深度访谈的类型

(四)深度访谈的一般程序

四、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法与问卷

(二)问卷的类型

(三)问卷调查的特点

(四)问卷的结构

(五)问卷法的程序

(六)问卷的设计

(七)问卷法的评价

第五章  调查研究报告

一、资料整理、分析与鉴别

(一)资料整理的原则

(二)资料的审核与鉴别

(三)资料分类

二、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

(二)科学性

(三)完整性

(四)条理性

(五)逻辑性

(六)代表性

(七)简洁性

三、调查报告的类型

(一)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建议性报告

(二)通俗性报告·专业性报告

(三)综合性报告·专题性报告

(四)“传记体”调查报告·“小说体”调查报告·“游记体”调查报告

四、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程序

(一)拟定提纲

(二)撰写初稿

(三)评审初稿

(四)修改

(五)评估

五、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一)前言部分

(二)正文部分

(三)结语部分

 

中篇:研究方法

 

第六章  文化人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认识论

(一)主智论与反智论

(二)单元论与双元论

(三)民族自我中心论与文化相对论

二、方法论

(一)实证论

(二)整体论

(三)主客二元论

第七章  研究类型

一、时间取向研究•理论取向研究•人文取向研究

(一)时间取向研究

(二)理论取向研究

(三)人文取向研究

二、描述型研究•解释型研究•应用型研究•预测型研究

(一)描述型研究

(二)解释型研究

(三)应用型研究

(四)预测型研究

三、创新型研究•假说验证型研究

(一)创新型研究

(二)假设验证型研究

四、民族志型研究•专题型研究•个案型研究

(一)民族志型研究

(二)专题型研究

(三)个案型研究

第八章  学术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选题的重要性

二、选题的原则

(一)学术性原则

(二)现实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特色性原则

(五)兴趣性原则

三、选题的方法

(一)通过熟悉本学科的研究情况而发现问题

(二)通过读书发现问题

(三)通过学术交流发现新问题

(四)发现某种观点不成立

(五)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新问题

(六)通过比较发现新问题

(七)探讨有争议的问题

(八)因掌握新材料而发现问题

(九)开拓新的领域

(十)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

四、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自己的专长选题

(二)选题大小要适中

(三)选题以单一主题为好

(四)选题切忌炒冷饭

(五)选题时应多请教有关专家

五、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课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课题设计的基本内容

第九章  理论与概念的构建

一、“理论”的含义

(一)“理论”一词的来源

(二)“理论”的界定与特征

二、理论的类型

(一)宏观理论·微观理论

(二)假设演绎式理论·功能性理论

(三)成熟理论·未充分验证的理论·未验证的理论

三、理论的功能

(一)认识事物本质的功能

(二)解释或分析事物的功能

(三)预测的功能

(四)指导的功能

四、“概念”的含义

(一)“概念”的界定

(二)概念的特征

五、理论与概念的区别

六、理论的构建

(一)构建理论的基本原则

(二)构建理论的程序

(三)逻辑演绎法

(四)归纳探索法

(五)由果究因探索法

(六)联想探索法

七、关于理论创新的若干问题

(一)理论创新的意义

(二)理论创新的条件

(三)理论创新的方法

第十章  假设及其构建

一、假设的内涵和特征

(一)“假设”的涵义

(二)假设的特征

二、假设的类型

(一)逻辑性假设·观点性假设

(二)公理性假设·一般性假设

(三)科学的假设·不科学的假设

(五)全面的假设·片面的假设

(六)条件式假设·差异式假设·函数式假设

三、假设的功能

(一)反映前期探索的成果

(二)引导科研或调研方案的设计

(三)指导资料的收集

四、假设的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目的

(二)假设检验的方法

(三)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五、假设的构建

(一)相关关系法

(二)因果关系法

五、人性假设的理论

(一)“工具人”假设

(二)“经济人”假设

(三)“社会人”假设

(四)“自我实现人”假设

(五)“复杂人”假设

(六)“文化人”假设

(七)“理性人”假设

(八)“决策人”假设

(九)“利己利他”假设

(十)“道德人”假设

第十一章  范式及其构建

一、范式的概念

二、范式的特征和意义

(一)范式的特征

(二)范式的意义

三、范式的类型

(一)历时性研究范式·共时性研究范式

(二)科学研究范式·人文学研究范式

(三)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

(四)历史人类学研究范式

四、范式的转换

五、中国乡村研究范式

(一)葛学溥的家族主义村社研究范式

(二)费孝通的功能主义村社研究范式

(三)林耀华的结构—功能主义村社研究范式

(四)杨懋春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村社研究范式

(五)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范式

(六)施坚雅的市场研究范式

(七)黄宗智的经济关系研究范式

(八)杜赞奇的权力关系研究范式

六、中国宗教研究范式

(一)杨庆堃的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

(二)李亦园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

第十二章  一般性研究方法

一、方法及其选择

(一)方法的概念

(二)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三)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四)选择方法应考虑差异性和互补性

二、归纳法与演绎法

(一)归纳法的概念

(二)求同归纳与求异归纳

(三)求同归纳与求异归纳在人类学中的应用

(四)演绎法的概念

(五)演绎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六)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关系

三、分析法与综合法

(一)分析法的概念

(二)分析法的类型

(三)综合法的概念

(四)综合法的特点

(五)综合法的类型

(六)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关系

(七)综合法与分析法相结合

四、比较法与分类法

(一)比较法的概念

(二)比较法的类型

(三)分类法

第十三章  特殊性研究方法

一、民族志研究法

(一)民族志研究与村落研究

(二)民族志研究的特点

(三)民族志研究的类型

二、文化残余分析法

(一)生物学与人类学的“残余”概念

(二)文化残余分析法优缺

(三)近现代民族保留的古代文化

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一)人类学中的跨文化比较

(二)经济学中的跨文化比较

 

 

下篇:专题篇

 

第十四章  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

一、“求知”与“求用”

二、“求普遍性”与“求特殊性”

三、“学”与“术”

(一)西方的“学”与“术”

(二)中国的“学”与“术”

(三)科学对待“学”与“术”的关系

四、“先专后通”与“先通后专”

五、“点”与“面”

六、中西学术差异的根源

(一)思维方式不同

(二)学术渊源不同

(三)教育方式不同

(四)民族性不同

七、结语

第十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化的目的与意义

(一)防止全盘西化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

(三)充分发挥中国人的创造力

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中国化的原因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地域性

(二)研究对象不同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化的途径

(一)模仿——创新

(二)综合——创新

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一)“国际化”与“中国化”相反相成

(二)熟悉与对话相辅相成

(三)中国化与世界学术的多元化

第十六章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

一、学术创新的类型

(一)理论创新

(二)观点创新

(三)方法创新

二、为什么要进行学术创新?

(一)西方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不能有效解释和解决中国的问题

(二)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建立自己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

(四)防止人文社会科学“全盘西化”

(五)西方的许多理论没有得到实践检验证明具有普遍性

三、如何进行学术创新?

(一)熟悉过程

(二)发现问题过程

(三)批判的过程

(四)构建假设的过程

(五)论证过程

四、学术创新的方法

(一)原创法

(二)替代法

(三)修正法

(四)补充完善法

(五)综合法

(六)移植法

五、结语

第十七章  关于我国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二、应用人类学研究的模式

(一)“应用——理论”型

(二)“理论——应用”型

(三)“项目——应用”型

三、应用人类学研究的类型

(一)对策性研究

(二)预测性研究

四、应用人类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十八章  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

一、主要成就

二、学术热点

三、反思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刘海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