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玉树印象(一)
作者:秦永章 日期:2011-07-06

2011年7月6日,结束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调研任务后,我们“藏传佛教与藏区长治久安问题调查研究”课题组一行四人,乘车从果洛草原进入玉树,计划就玉树州的藏传佛教现状及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进行调研。从黄河源头的果洛州玛多县境,越过海拔4800余米的巴颜喀拉山口,便进入了玉树州的东大门称多县境。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高寒。玉树藏族自治州总面积为2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0.23万人(2009年),其中藏族占97%。农牧业人口21.7万人。自治州首府驻玉树县结古镇。玉树享有“三江源头”“中华水塔”,“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
我们的车到达玉树县结古镇时,已是晚上8点多,但高原的天空依然光亮。由于担心找不到宾馆,我们提前托地方军界的朋友预定宾馆,但这位朋友直接领我们入住了军分区的灾区重建指挥部。这里由一片临时搭建的板房组成,大门由士兵把守。我们入住的房间,干净整洁,安静、安全。据说,不少中央及省上领导莅临玉树时,就“下榻”这里。这样,我们几位学究也算是享受了一次领导级别的待遇。但这里毕竟是军营,出入均不方便;加之不想给朋友添加麻烦,第二天,我们便搬入附近的玉树州政府宾馆,这是“4.14”大地震之后幸存的、也是现在玉树州内唯一的一所三星级宾馆。
抵达玉树的第二天,我们便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上午就去了州委统战部、民宗委、州恢复重建办公室等部门,下午又去了当地最大的萨迦派寺院结古寺。随后的几天又相继去了噶举派寺院当卡寺、禅古寺、文成公主庙,以及灾民集中安置点赛马场,与当地的机关干部、寺院活佛、僧人、灾民、外地务工人员交流、访谈,收获颇丰,现场获得了课题所需的大量一手资料。
从总的印象来看,大地震后,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援下,玉树的恢复重建工作正在迅速展开,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学校和不少定居点已初具规模,所有僧人也力争在8月底以前进入新建的僧舍。但是,不少重建项目因意见不一致、审批程序缓慢、施工条件差等种种原因未能完全展开,尽管这样,结古镇已完全变成了一个巨型工地,修路、建桥、筑房,到处机器声轰鸣,交通堵塞,尘土飞扬,因此带来的断水断电现象更是普遍,即便是我们入住的州政府宾馆也不例外,不少店铺、旅馆都用自己的小型发电机发电。外来务工人员多来自四川、甘肃及青海海东等地。另外,玉树的生活成本很高,食品价格、出租车等费用,均高于北京、西宁等城市,当地人则将其原因归于“灾区”之故。
在结古镇的几天中,我们也看到,依然矗立在废墟中的是当地官员气派的豪宅,这与废墟中坍塌的一片片民宅形成极大的反差,格外扎眼。现在重建中,活佛、官员等财力雄厚人士的房屋,依然面积宽大,地基深厚,但普通僧人、百姓,由于财力所限,也只能享受政府规定的面积,如僧舍18平米,民宅80平米,无论其震前面积多大,因此也颇多怨言。
 

在巴颜喀拉山口留影

 在巴颜喀拉山口留影

 

与玉树当卡寺管会主任在一起

 与玉树当卡寺管会主任在一起

 

与禅古寺僧人在一起

 与禅古寺僧人在一起

 

在结古镇清真寺寺管会主任帐篷内访谈

 在结古镇清真寺寺管会主任帐篷内访谈

 

在结古寺僧人开办的商店中访谈

 与结古寺利众学校教师在一起

 

结古镇受损的佛塔

 结古镇受损的佛塔

 

矗立在废墟中的豪宅

矗立在废墟中的豪宅

文章来源:秦永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