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树皮文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北半球森林地带渔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在我国大、小兴安岭广袤的土地上,生长着大片的白桦树,白桦林不仅是北方绚丽的风景线,也是鄂伦春人灵魂依托的精神家园。
森林中长大的孩子,都有一双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的眼睛,兴安岭美丽的白桦林,就是他们灵感的源泉,而桦树皮则是他们展示大自然之美的一张画纸。过去,在深山老林里没有纸张,鄂伦春人就地取材,很早就学会用桦树皮制作工具和手工艺品。桦树皮制品轻巧耐用,美观大方,材料来源丰富,且便于携带,充分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狩猎生活的特色。直到今天,鄂伦春人仍在使用桦树皮制品。
桦树皮质地柔软轻巧,富油脂,不易透水和腐烂。每年初夏时节,桦树灌浆水分充足。这时,鄂伦春人纷纷上山剥取。一般多选择树干笔直、节疤稀少的桦树进行剥取。剥取方法是,在桦树2米左右高处用猎刀沿树干直线划开,然后从剥开处向下1米处再划开,最后在划开的两道之间纵划,用刀尖轻轻一掀,整张桦皮就脱落下来。鄂伦春人将剥取的桦树皮背回家,将外层硬皮及面上的表皮刮去,放在平坦的地方,用木头压上3天,使其平坦挺直。
鄂伦春人根据所需制品的图案和尺寸,用猎刀或剪刀做成轮廓,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狍筋缝制成型,再用兽骨刻制花纹,或镶嵌,或雕刻,最后修饰定型。鄂伦春妇女心灵手巧,她们制作的桦树皮用品种类繁多,古朴大方。有传统住房“仙人柱”的覆盖物“铁克沙”,有实用的桶、箱、篓、盆,有小巧玲珑的针线盒,造型别致的儿童摇篮以及狩猎用的狍哨等。桦树皮制品的式样丰富多彩,形状各异,扁、方、圆、长,应有尽有,令人叹为观止。
鄂伦春妇女想像力丰富,雕刻在桦树皮制品上的花纹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既有象征吉祥喜庆的回纹、云卷纹,又有象征爱情幸福的南绰罗花,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独特的狩猎文化特点。鄂伦春人把对白云、森林、野花、野草、野兽、飞禽的热爱,通过兽骨和猎刀,描画、雕刻在白桦树皮上,山川,河流,人物,鸟兽就有了灵动的记忆。那里有祖先迁徙游猎的背景,有山神永不沉睡的双眼。那是母亲胸前轻轻摆动的摇篮,是松树下一只棕熊慵懒的张望。那是乡愁,是如诉如泣的摩苏昆,是萨满飞舞的绸带和鼓声,是莫日根马背上的英姿,是乌娜吉绯红如花的面容。鄂伦春人把对山林的热爱和民族的自信,以及一切与鄂伦春有关的元素,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桦树皮制品之中,为了后人铭记,以使文化永存。
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目前,已入选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聚居区已成立多家桦树皮制品工作室,在尊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注重产品种类创新,使古老的桦树皮文化重放光彩。
鄂伦春桦树皮手工艺人张玉霞 摄影:张林刚
张玉霞创作的桦树皮工艺品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收藏的桦树皮文物
鄂伦春族狩猎技艺传承人吴福兴 摄影:张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