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海南六个“古村落”考察记
作者:吴玥 日期:2019-08-19

201986日至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海南省临高文化研究会等共同组成的调查小组,奔赴海口市的6古村落进行考察工作。本次调查小组成员包括等来自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徐桂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教授、温州大学金理心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符昌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陆霓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党垒、吴玥,海南省博物馆馆长陈江、副馆长王辉山、王明忠、王翠娥、龙湘群、朱纬,海南省临高文化研究会杜华、王俊双、王晖、徐晶、王祝华、陈吉、钟季君等二十余人。

86日下午,调研组在海南省博物馆海梨阁内召开了一个学术座谈会,共同商讨了所要考察的村庄名单。

87日一早,调研组对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火山口周边六个古村落,展开了为期一天的考察。

 

一、典读村

   87日一早,调研组成员就开启了海南古村落考察第一站——典读村。典读村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也是“海南文化史上第一人”、道教南宗五祖、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故里。据村长介绍,这座村庄的所有房屋都是由火山石垒砌而成,连路边的道路和日常生活用具都不乏精心磨制的火山石。村中古树旁竖立着“白玉蟾庙”,虽只是一间简陋小瓦房,但香火仍旧袅袅不断。

                

                         立于村头的白玉蟾纪念馆(内有纪念雕像和牌位)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祖籍福建闽清,从祖父起落籍琼山。7岁能赋诗,12岁应童子科落第,后渐厌恶科举仕途,16岁时离家云游,养真于儋州松林岭,23岁只身渡海到大陆各地求师,立志于帮助百姓,修炼道术。称得上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村长向调研组成员介绍典读村

                   

                              典读村古屋古巷、古道古树

                

                           调查组成员在一处火山石屋门口留念

 

二、儒豪村

距海口市20多里地的火山口附近,同样是一座用火山石堆砌而成的百年古村——儒豪村。入眼儒豪村,大部分村民已经迁往他村或城市居住,古村内仅仅有些留恋故土的老年人固守家园,大约只有100多人。村长向我们介绍,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该村的古迹古貌保护得很好,是火山口附近地区一座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且保存良好的古村落。

儒豪村布局坐东朝西,其中位于主干道西侧的核心区(儒豪村文化室)附近是群众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正对该村落中最大的古建筑群、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德胜民宅。李氏民宅始建于清代,已经有400余年历史。此民宅以当地天然火山石为材料,不加辅料,将火山石仔细打磨,块块叠砌,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十几幢大石屋构成的四个院落互相连通,室内随处可见雕梁画栋,宅内排水系统全部采用了先进的暗渠排放,也全部用火山石建成,体现了生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儒豪村文化室

       

              李氏民宅(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民宅内巷道                             李氏民宅内建筑、石盆

三、三卿村

三卿村同样是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的一座由火山石垒砌而成的古村落,建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宋代,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全村共有120户共500多人,拥有上百间保存良好的古火山民居。

一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层高由火山石干垒而成的碉堡楼,正面镶嵌一块石匾上刻“安华楼”,旁刻“民国十九庚午岁秋立”和“王政端撰书”。据村长介绍,当初村里就是为了防御盗贼流匪,才动员村民捐工捐料捐款,自力更生开凿火山石建起这幢炮楼,至今墙体上依旧可以看到弹孔的痕迹,就是当初抗击日军时所留下的。安华楼旁边矗立的是用当地火山岩石堆垒而成的古石门,始建于光绪年间,石门正面镌刻“豪贤门”,背面为“三星拱照”。这些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彰显了一个村落既共同守卫家园、又充满文明气息的集体形象。

                      

            安华楼后侧楼顶上一株高不到一米,仅有几片叶子的小树,却已是80岁高龄。

 

                 

  豪贤门(“贤”字是由“臣忠貝”三字组合而成的近似繁体賢字的创新字,凸显村落的文化气息)

 

  

调查组成员在豪贤门下    村长在介绍敬字塔(借助于佛家浮屠,植根于儒家传统在中国民间的文化信仰)

 

四、美社村

美社村位于马鞍岭火山口南麓,隶属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委会,同样是颇具特色的火山村寨,被誉为“海南十大文化名村之一”。美社村建村始于唐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现有168户共786人,当地多处从事果树与热带珍贵林木种植,其中“国宝花梨”尤为突出,是闻名遐迩的花梨村。

          

      福兴私塾(原为修建于清咸丰十年的王氏祠堂,现已成为群众活动场所)

 

美社村地处雷琼世界地质公园规划区内,拥有享誉千年的火石文化,现已打造成一个乡风文明的村落。村庄随处可见石井、石屋、石道、石敢当等,还有上百年的碉楼、私塾处处诉说当地百年前的传奇。据当地人介绍,“福兴楼”始建于1916年,当地称之为“龙楼”,这座五层高的古碉楼由大块火山石叠砌而成,且完全是由人力手工一块块磨打、一点点叠石而成。在福兴楼旁边,是颇有羊山地区典型特征的“暖心庐舍”,庐舍中心设有火塘,即是村民围火取暖之处,也是议事场所。现庐舍内分别保存有海南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王国宪、曾对颜所提的“礼让休风”和“光分鳌极”石匾,赞颂该村守礼谦让,村风文明的良好风气。而在王氏祀堂基础上修建的福兴私塾也成了群众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

  

福兴楼——美社村的标志性建筑         美社村路边小道随处可见的木瓜树

         

        调查组成员在美社村“老屋 火山口印象民宿·咖啡屋”内合影留念

 

五、荣堂村

荣堂村位于琼北火山的中心地带,是一座有着800年悠久历史、由火山石垒成的古代村落。当地人就地取材,用火山石打造了这座石头村,但漫步于其中,人烟稀少,只有几位老人百无聊赖地静坐于门口,打量着外来客人。

走进废弃的古村,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古色古墙上爬满了青苔和藤蔓,古道上是寂静无声的落叶,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尽是高大的热带树木。但这种近似衰败的荒凉之感却给人带来了无尽的魅力,令人折服于当地的山水文化神韵。

  

      废弃的荣堂古村内幽深的古道                     村内路旁土地庙

  

继续往里探去,可见七十二溶洞,这是火山熔岩形成的洞群。据当地人介绍,在抗日战争期间,当地村民曾为躲避日本人的追杀而躲藏于此,而“七十二”只不过是个虚称,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统计过溶洞的确切数目。

                  

                           七十二溶洞之一全体调查组成员的合影留念

 

 

六、美贯村

美贯村是秀英区石山镇岭西村委会管辖下的一个自然村。该村立村于宋代,有196户共计1063人,土地面积881亩。美贯村是海口市历史文化古村,“耕读传家”是当地村民自农耕文明时就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美贯村文化广场一侧静立着雕刻精良的石拱建筑“魁星楼”。当地人介绍,魁星楼始建于清咸丰十年,楼下有一长方形大石板,板上凿着七个小坑代表北斗七星,喻示着为美贯人外出求学、求官、求才、谋生指引方向。魁门两侧,一边供奉“石敢当”,或称“火山石敢当”,是传统灵石崇拜的现代遗留;另一侧供奉“土地公”,表现出当地人民对土地的敬畏。魁门背后即是“槐门”,用于纪念该地祖先是从宋代福建王氏迁移而来的移民历史。魁星楼和槐门都是美贯人文化情怀与文化追求的代表。

美贯村的另一特色,就是家家户户都会有的水缸,水缸数量的多少,象征着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这是当地缺水环境下的一种真实写照,并且流传至今。美贯村是一个相当重视教育的村落,古有贡生1人,监生6人,生员1人,坐落于村落中央的孔庙(现称“学堂”)始建于清嘉靖四年,为美贯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魁星楼                                     处处可见的水缸1

            

                   处处可见的水缸2

         

                  魁门一侧的石敢当

      

                 全体调查组成员的合影留念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