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11年)
作者:乌云 日期:2013-03-04


编辑说明:

    本目录索引是2011年度关于人类学研究的中文论文目录,以登刊时间为序,并按照国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编排。

 

徐新建.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起点和核心——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而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50-154.

罗利群、张洁.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凉山彝族家支尔普文化变迁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5-87.

黄亚琪.神圣的叙事与历史的隐喻——同仁六月会仪式的人类学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1):94-98.

李晓燕.怒族木文化的人类学分析——以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为例[J].思想战线,2011( S1):14-16.

杜飞.人类学家“武器化”——如何认识美海外驻军中的人类地域小组[J].华中人文论丛,2011(1):291-294.

阿尔弗雷德•吉尔、尹庆红.定义问题:艺术人类学的需要[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1):330-341.

刘永红.二元对立与狂欢——河西宝卷中的女性人类学解读[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18-21.

张丽红.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评叶舒宪先生的《文学人类学教程》[J].百色学院学报, 2011(1):13-21.

宋瑾.后现代主义“小型叙事”与音乐人类学的田野作业[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127-150.

管建华.后现代音乐人类学的思考与写作[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109-120.

薛艺兵.我们为什么写作?——谈音乐民族志文本的价值及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目的[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101-109.

洛秦.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43-61.

胡红.人类学视野下阿坝羌族婚俗仪式中的唱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1):44-48.

张玉.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J].百色学院学报,2011(1):5-12.

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惠——小议列维—斯特劳斯在中国的传播[J].百色学院学报,2011(1):1-4.

刘毅.功能、审美与文化情境——民间艺术的人类学阐释与艺术还原[J].艺术、生活,2011(1):16-18.

王铭铭.我理解的“人类学”大概是什么?[J] .西北民族研究,2011(1):22-33.

覃琮.边疆“汉人社会”视域中“合成文化”生成的人类学解读——以广西宾阳为个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7-142.

陈立华.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人类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129-132.

孙平.法律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及运用——以监狱的调查研究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1):9-14.

邱正伦.人类学视野下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审美踪迹[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1):53-58.

覃守达.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论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箱 2011(1):11-14,5

林琳.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巨野坠琴音韵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1):28-32.

王戴钟.地方性文化与学术特色兼具的民间信仰研究力作——评《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1):1-2.

孙庆忠、庄孔韶.穿梭于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的人类学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27.

吴家虎.文献与田野的融合:历史人类学与当代中国乡村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2-58.

郑旭文.清代黔东南苗疆地区习惯法的法律人类学阐释[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箱 2011(1):32-35.

李菲.文化记忆与身体表述——嘉绒锅庄“右旋”模式的人类学阐释[J].民族艺术研究,2011(1):75-87.

李祥林.戏剧研究中的人类学视角[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1):6-13.

王建华.体质人类学与古代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文物,2011(1):43-54.

宇克莉、郑连斌、张兴华、包金萍、王志博、武亚文、宋瓘兰.山东汉族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86-90.

齐学红、李云竹.空间转向的人类学意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18-21.

李泽林.中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取向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22-26.

安富海.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可能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2-32.

于文娇、温有锋、席焕久、邵帅、杜雪、王超.满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11(1):71-73.

陈兴贵.西方人类学研究“原始民族”的三种价值取向[J].青海民族研究,2011(1):31-35.

李金发、蔡华.传统的复兴与文化重构——对巍山土主文化复兴的人类学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147-151.

周辉.人类学学科建设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158-163.

吴秋林.水灾害的人类学意义.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0-34.

陈兴贵、李虎.《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49.

阎丽杰.论美学与人类学的关系[J].广西民族研究,2011(1):64-68.

李静玮.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食俗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65-167.

李惠芬.“转灯”习俗的审美人类学解析——基于高台县罗城乡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66.

杨洪林.《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评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箱 2011(1):187-188.

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经验——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4-19.

韩雷.媒妁身份的人类学解读.宁夏社会科学,2011(1):113-117.

张海超、徐伟兵.人类学文化整体观中的西双版纳慢轮制陶技艺[J].文化遗产,2011(1):120-126.

李修建.雷蒙德•弗思的艺术人类学研究[J].思想战线,2011(1):17-21.

王建民.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J].思想战线,2011(1):5-10.

张常勇.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视域反思[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6-70.

王清华.影视人类学与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11(2):60-63.

徐梅、李朝开、李红武.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变迁与保护——基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31-36.

谭晓静.黄道婆籍贯之争的人类学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65-68.

施传刚.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1(1):119-124.

王一平.中国音乐人类学的双重难题——跨学科、跨文化的困惑[J].音乐探索,2011(1):6-9.

钟璞.论鲁迅故乡题材作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J].青海社会科学,2011(1):153-157.

魏美仙、陆定福.“围城”内外——艺术人类学研究散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箱 2011(1):43-48.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 落户我校[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1(1):1.

李亚宏.普洱僾尼人埋藏胞衣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思想战线,2011(1):143-144.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探论 主持人言[J].思想战线,2011(1):4.

唐淑娴.穆斯林聚居区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因的人类学分析——以临夏州撒拉教群体性事件为例[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1(1):90-94.

乌媛.走进多面的宗教世界——《宗教人类学》第二辑评介[J].世界宗教研究,箱 2011(1):180-183.

彭文斌、郭建勋.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分类[J].民族学刊,箱 2011(1):52-58.李修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1):33-35.

吴晓.艺术人类学视域中的民间艺术旅游展演[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1):130-133.

陈刚.西方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述评.民族研究,2011(1):86-96.

曹广涛.人类学差异对中西视阈及语序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4-138.

蔡华.人类学怎样理解“父亲”——再论“无父无夫的社会”[J].世界民族,2011(1):40-47.

李红婷.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评《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125-127.

海路.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术精品——评《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121-124.

李列.有多少意义可以重寻——简评《社会文化人类学丛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86-188.

乌日娜.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文化结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103.

温有锋.《西藏藏族人类学研究》一书出版[J].人类学学报,2011(1):54.

李恬.初级中学教育模塑过程的反思——读《教育的期待与实践:一个中国北方县城的人类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128-129.

涂传飞.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1):19-23.

马燕坤.历史事实与文本情境:人类学田野复原非洲本真态[J].西亚非洲,2011(1):23-28.

尹仑.传统知识的传承、创新和运用——对云南德钦红坡村的应用人类学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50.

郑茜.“原生态”批判——对话人类学家翁乃群教授[J].中国民族,2011(1):66-71.

傅霜.人类学视角下高校入学仪式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21-22.

洛秦.启示、觉悟与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三十年》文集之序[J].人民音乐,2011(1):85-89.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探寻文化表述的多重视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66-171.

王璐.从“文本中心”到“本文探求”——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60-165.

吕屏、彭家威.跨越边界:人类学方法与美术史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1(1):75-79.

郭志超.历史人类学视野的畲族村落经济变迁研究——评王逍的《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1):145-150.

韩大卫.人类学、公共政策及全球移民——基于北美的比较视角[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箱 2011(1):22-29.

冯雪红.维吾尔族女性早婚现象的人类学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1):28-34.

李光庆.论影视人类学的价值.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134-135.

秦洁.都市感知:都市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80-85.

杜靖.中央研究院“研究提高民族素质案”之始末——兼述中央研究院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之流产[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1):91-107.

张海超.祖籍、记忆与群体认同的变迁——大理白族古代家谱的历史人类学释读[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9-114.

桂榕.回族的国家认同:建构与阐释的文化人类学视角[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2-47.

谢国先.略谈汉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对多位人类学家的误解[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1):71-74.

杨文法.关于青藏高原地区回藏贸易体系的人类学探讨[J].青海社会科学,2011(1):102-106.

区锦联.生态人类学视域下传统知识的价值研究——基于鄂西来凤县兴安村的田野调查[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1):143-147.

李天翼.贵州红色旅游的人类学透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2-75.

梁银湘.西部地区民生政治的人类学考察——以百色市金三角农贸市场改造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邮箱 2011(1):40-44.

王根顺、周晓玉.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史简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138-140.

朱剑峰、郭莉.自我身份与文化:中国高校中“国际化”教学实践的人类学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1(1):16-20.

潘天舒、熊力勤.人类学与教育研究:基于文化观和田野体验的洞见和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1(1):11-15.

孙杰远.教育人类学应用之问[J].复旦教育论坛,2011(1):5-20.

刘琼.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家族生育习俗——基于两个传统土家村寨的田野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16.

张金岭.中国文化视野下的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基于法国田野经验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1(1):59-60.

刘玉庆、庞辉.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新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1):21-24.

叶舒宪、彭兆荣、徐新建.“人类学写作”的多重含义——三种“转向”与四个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41.

维舟.2010年社会学人类学新书阅读回顾[J].中国图书评论,2011(2):38-41.

张千山、沈鲁.人类学纪录片在保护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缺失[J].声屏世界,2011(2):47-48.

彭虹斌.农村中小学师生关系考察——基于湖北省洪湖市A镇的历史人类学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1(2):47-64.

闫庆来.淮阳泥塑的人类学探析[J].作家,2011(2):223-224.

章艳、胡卫平.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翻译的启示——“深度翻译”理论模式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1(2):45-62.

吴秋林.“人类学写作”的质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44.

张小芬、尚明翠.高校“去行政化”命题的教育人类学解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8-20.

尹庆红.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审美认同研究[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2):243-256.

王倩.波村腊鲁彝族森林观的生态人类学解读[J].文山学院学报,2011(2):24-28.

乐黛云.祝中国文学人类学再上新台阶[J].中国比较文学,箱 2011(2):145-147.

潘峰.民俗文化村的文化表演——以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箱 2011(2):93-100.

苏静.当代八坊回族妇女嫁衣的人类学考察[J].西北民族研究,2011(2):110-115

冯莎.镜中镜——读《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与美学》[J].西北民族研究,2011(2):178-185.

常海燕.时间就是社会——在历史人类学的脉络中解读《传统的发明》[J].西北民族研究,2011(2):194-197.

李方元.对梅里亚姆研究理论“三步骤”的思考与解读——民族音乐学人类学取向与“两张皮”困境[J].音乐探索,2011(2):7-14.

王敦.信仰•禁忌•仪式: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发微[J].广西民族研究,2011(2):108-116.

宋瑾.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2):1-7.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28-32.

崔延虎.绿洲生态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2):2-8.

吕永锋.地方性知识:作为应用的中国生态人类学实践和反思[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2):16-22.

黄亚琪.艺术人类学中行动与结构的关系探讨[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2):101-104.

瞿明安.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J].广西民族研究,箱 2011(2):48-52.

何文多.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中华武术的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11(2):60-62.

赵玉燕.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人类学解析——以“神秘湘西”、“神秘文化”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1(2):185-189.

祖晓伟、严平、叶舒宪、乐黛云、庄孔韶、王一川、王保生、汤晓青、金朝霞、陆建德.“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题论证会实录[J].百色学院学报,2011(2):2-24.

张天彤.开拓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J].中国音乐,2011(2):141-146.

王志毅.音乐人类学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2):106-111.

吴效群.邪病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河南王屋山区民间香会组织巫术治疗的社会人类学研究[J].民俗研究,2011(2):240-255.

徐新建.人类学写作:科学与文学的并置、兼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48.

高琪.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3-64,75.

李彪.试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J].科教文汇(下旬刊),编辑部邮箱 2011(2):203-204.

何睿.从旅游人类学角度看旅游业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3-4.

张志坤.由身体回归引发的教育反思——德国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思想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27-31.

许鲁洲、苗启明.马克思开创了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学哲学[J].理论与现代化,编辑部邮箱 2011(2):41-46.

程金城、王明博.学人类学的当代诉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

梁志芳.中国农村生活的史诗——赛珍珠小说《大地》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7-31.

左志坚.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J].歌海,2011(2):86-90.

石奕龙、艾比不拉•卡地尔.新疆罗布人传统生态知识的人类学解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1-25.

陈兴.基于人类学视角对“旅游体验”的新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7-41.

张宁、赵利生.三十年来中国医学人类学研究回顾[J].浙江社会科学,2011(2):123-130.

刘德怀、杨洪琴.第二届全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2):115-116.

冯增俊、周红莉.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意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2):6-9.

禹虹、李德宽.场景、分类与符号转换:回族油香的人类学阐释[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11-118.

佟春霞、阎耀军.人类学之于公共管理实践的历史渊源及重要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32-37.

刘兵、包红梅.人类学与科学史研究立场的异同——关于“主位”-“客位”与“辉格”-“反辉格”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4-59.

杨胜荣.现代生物学、人类学和心理学视域中的人性观念论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邮箱 2011(2):60-66.

安琪.表述异文化:人类学博物馆的民族志类型研究[J].思想战线,2011(2):21-26.

徐新建.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人类学需要的大视野[J].思想战线,2011(2):1-8.

洪涵、张晓辉.从形式结构到社会创造性——法律人类学语言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11(2):103-106.

吴燕怡、吴大华.法律程序解释——以法人类学为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箱 2011(2):94-98.

何奎.傈僳族竹文化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1(2):53-57.

唐业康.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植物神话解读[J].广西医科大学体育部,

大家,2011(3):203-204.

李金发.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流行音乐——以山鹰组合为例[J].学理论,2011(3):148-149.

李旭.试论人类学理论中“结构—能动性”的对立与接合[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8-114.

冯强、涂传飞.奥运会复兴的人类学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47-150.

张霜.贵州石门坎苗族教育人类学田野考察[J].教育文化论坛,箱 2011(3):101-108.

唐虹.侗族风雨桥的艺术人类学解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9-22.

马静.从女性人类学视野解读广告中的女性形象[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3):103-106.

伍婷婷.回归人物的人类学研究——从“人生史”想到的[J].西北民族研究,2011(3):141-144.

郑少雄.作为文化批评的当代生态人类学——《长城之外》及其他[J].西北民族研究,箱 2011(3):136-141.

杨德亮.边缘: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人类学关键词[J].西北民族研究,2011(3):137-140.

张燕华.从语言人类学视角看美国的“民族”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11(3):5-11.

杨沐.家乡、田野、信息技术、互联网——21世纪(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探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2011(3):4-14.

覃萃萍、覃贵梃.同乐侗族刺绣的艺术人类学初探[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3):112-113.

龚忱、郑连斌、胡莹、张兴华、武亚文、闫春燕、王志博.四川资阳地区汉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2-96.

桂罗敏.中国古代类书编撰的人类学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69-71.

宋瑾.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3):8-16,35.

袁松.天主信仰在乡土社会的嵌入与融合——对浙西传统天主教村落的人类学考察[J].宗教学研究,2011(3):140-144.

张原、汤芸.藏彝走廊的自然灾害与灾难应对本土实践的人类学考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6-74.

李晶.政府荫庇下的日本农协——仙台秋保町的人类学调查[J].开放时代,2011(3):128-144.

窦存芳.人类学视域下的文化策划学解析——与陈放先生商榷[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9-32.

王霄冰.仪式的建构与表演——2011清明节曲阜祭孔与祭祖活动的人类学考察[J].文化遗产,2011(3):108-115.

贾伟、李臣玲、张海燕.分歧中的和谐——奄古鹿拱北的人类学调查[J].青海社会科学,2011(3):146-150.

殷卫滨.民族信仰系统与中国警卫文化的建构——文化人类学视角[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3):49-53.

张晓莹.民间口头叙事的环境指向与意义建构——人类学视角下的辽南的海神娘娘故事研究[J].东南学术,2011(3):233-239.

方李莉.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7-109.

黄鹤.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行为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2011(3):142-149.

张海.从聚焦到失焦——《格姆山下》的影视人类学解读[J].民族艺术研究,2011(3):80-85.

崔月梅.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生命意识——以朝鲜族舞蹈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141-143.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京召开民族文学研究,2011(3):.1

袁东升.艺术人类学研究路径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144-147.

张晓春,李晓明.建筑人类学对原风水发生学的解释[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89-94.

周云水、李旺旺.市场经济对地方生态知识的影响——对三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人类学量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6-43.

余跃生、陆玉炯、杨小军、李建富、桂永、蒲景丽.贵州汉族5项人类学特征的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3):157-160.

徐义强.近30年中国医学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思想战线,2011(3):124-130.

杨杰、陆盈.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四川民族地区节日文化旅游开发——以宝兴县硗碛上九节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5-38.

欧光艳.人类学视野下的水族稻田祭祀仪式舞蹈文化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8-41.

余舒.象征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丧葬仪式研究——以威宁县浆子林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42-47.

邱枫.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探寻[J].现代商贸工业,2011(3):74-75.

曾娜妮.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湖南常德灌溪镇丧仪音乐[J].才智,2011(3):226-227.

罗康隆、暨爱民.论中国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历史”过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3):128-132.

宋嘉健.空间观对教育人类学实践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3):60-63.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3-15,37.

李金发.当前彝族文化网站的社会人类学分析[J].理论月刊,2011(3):88-90.

臧丽丽.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融合体——马丽华的西藏散文[J].大众文艺,2011(3):154.

陶琳.村民直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基于对L村2008、2010两次选举的人类学观察[J].传承2011(3):84-87.

陈美兰.从艺术人类学视角论装置艺术[J].理论界,2011(3):159-161.

吴丽、张宇丹.影像人类学及其关键概念的解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3):39-43.

周大鸣.中国文化精神的人类学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1(3):1-6.

贾哲、贾慧.博厄斯的文化人类学思想述评[J].科技信息,2011(4):156.

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化寻根[J].党建,2011(4):53-55.

蓝雪华、田广.人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应用及工商人类学的崛起[J].中国管理信息化,箱 2011(4):70-75.

谭宏.中华传统品牌的经济人类学解读[J].中国文化研究,2011(4):180-185.

徐义强.人类学本土化探索历程评述——以吴文藻、费孝通和李亦园为主的讨论[J].青海民族研究,2011(4):25-30.

杨光荣.历史比较人类学——关于人类生物体谱系的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4):1-8.

曹建华、陈其斌.东乡族双语使用与教学的人类学调查与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11(4):14-19.

韩春萍.我者的他者化——人类学视域下的《亚瑟爷和他的家族》[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4):92-95.

王蓓.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圣诞节”文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4):393.

谭佳.“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11(4):221-223.

康笑宇.试析人类学视阈下民族题材绘画中的民族符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5-78.

罗吉华.文化差异与教育选择——一项教育人类学个案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4):25-28,38.

綦晓光.工商人类学视野中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问题浅析——以日本、法国和瑞典在华企业为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4):58-61.

欧阳萍.生态人类学中的历史研究法[J].长沙大学学报,2011(4):68-70.

何明.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J].思想战线,2011(4):7-12.

刘正爱.“抢注”中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兼及日本的艺术人类学研究[J].思想战线,2011(4):13-16.

杨骊.灾难时刻,文学人类学在场——评《灾难与人文关怀》[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1-33.

熊晓辉.土家族民间舞蹈形象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6-80.

万志琼.阐释人类学视域下的毕摩及其信仰之意义与生命力[J].思想战线,2011(4):20-23.

施红.云南民族村庄规划面临困境的人类学分析[J].思想战线,2011(4):135-136.

李正元.川西北羌族成年仪式的调查研究——“十三仪式”的象征人类学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8-22.

王政.《诗经》中的植物“缠附”:审美喻意及文学人类学意义[J].农业考古,2011(4):165-169,180.

徐玉兰.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7-80.

戴兆国.人永远走在向善的路上——论康德道德哲学的人类学意蕴[J].伦理学研究,2011(4):74-79.

方李莉.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述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00-108.

于潇.宋金相争时期女性词的人类学解读[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4):47-49.

张海华.符号人类学视野: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象征特色与价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2011(4):33-37.

赵炳林.“食人”及其人类学解读[J].甘肃社会科学,2011(4):183-185.

王晓红、杨巧蓉.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国家理论新探[J].临沂大学学报,2011(4):1-5.

浦加旗.苗寨社会秩序解读——从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的视角[J].文山学院学报,2011(4):30-34.

喻中.乡村丧礼的逻辑:一个法人类学的考察[J].比较法研究,2011(4):132-142.

耿羽.关于少数民族法律人类学的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11(4):28-31.

迟骏.经济人类学视域下屯堡文化发展走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1(4):110-113.

吴兴帜.边民叙事与历史真实的人类学研究——以清末民初的滇越铁路修建为例[J].学术探索,2011(4):71-76.

彭力.从制度到秩序——广州Z村征迁过程的人类学解读[J].新疆社会科学,2011(4):125-128.

郎丽娜.“射背牌”仪式的象征人类学解读[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11-16.

潘春梅.经济人类学与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国际研讨会纪要[J].王贤全,民族研究,2011(4):103.

秦红增、胡安顺.文成于思,思源于学,学积于勤,勤决于志——人类学学者访谈之六十一[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3-36.

和柳.历史、文化与行动中的医学多元——对一个纳西族村落疾病与治疗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2-56.

张有春.一个乡村治病过程的人类学解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7-61.

陈家洋.兰屿影像:台湾人类学纪录片管窥[J].中国电视,2011(4):81-86.

刘芊玥.文学想象与民族志书写——王小波同性恋作品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理论界,2011(4):139-140.

侯晨业.贾樟柯电影的人类学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4):122-123.

陶琳.村民直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基于对L村2008、2010两次选举的人类学观察[J].理论学习,2011(4):44-47.

张润宇.对洪洞通背拳的文化人类学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4):43-45.

彭洁敏.婚礼中礼物流动的人类学分析——以鲁南地区A县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77-78.

王伟臣.论人类学关于乱伦禁忌的文化解释[J].贵州民族研究,2011(4):32-36.

廖智宏.立足学科优势,打造名栏名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研究”栏目创办15周年回顾[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74-178.

胡不飞.万辅彬的《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86.

吴霜、陈韵.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北部湾多元音乐文化观的考察研究——以北海疍民传统婚礼的仪式歌乐为例[J].艺术探索,2011(4):59-62.

梁昭.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再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9.

程金城.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人类学转向[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6.

鹿国治.新媒体•文学书写•文学人类学[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6.

王大桥.文学人类学的方法论反思[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

杨骊.以《文学人类学教程》为例谈文学与人类学[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13.

唐启翠.从方法论到认识论:文学人类学转向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16.

森茂芳.云南“影视戏剧人类学片”的创作及其资源开发[J].云南师范大学,民族艺术研究,2011(4):133-137.

石奕龙、陈兴贵.回顾与反思: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汉人宗族研究[J].世界民族,2011(4):35-43.

哈正利.台湾人类学原住民研究的发展及其知识形态[J].世界民族,2011(4):44-50.

刘珩.欧洲的一体与多元:人类学的表述与实践[J].世界民族,2011(4):51-55.

叶舒宪.漫谈文化人类学与20世纪思想变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

代云红.《金枝》与“人类学转向”[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12.

严丽.维吾尔族麦西莱甫的人类学阐释——对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理论的运用及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2-56.

陈学金.我国教育中“人类学研究”与“质的研究”之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1-76,127.

何秀丽.于田维吾尔族“居宛托依”的教育人类学解读[J].昌吉学院学报,2011(4):31-33.

张秋萍.“跳岭头”与秋社互融的社会人类学探微——以钦州为例[J].广西地方志,2011(4):56-60,30.

童国军.从文化人类学视域探析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J].中华武术(研究),2011(4):91-94.

葛晓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考——基于哲学人类学角度[J].人民论坛,2011(5):204-205.

卢鹏、张永杰.文化产业中民族文化的建构与现代意义——花腰彝女子舞龙的人类学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132-136.

郭岚.覃锐钧、徐杰舜等著的《接触与变迁——广西金秀花蓝瑶人类学考察》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8.

胡不飞.《人类学家在田野:参与观察中的案例分析》中文版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113.

王璐.人类学的开放平台——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十年报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99-107.

王小璐、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记录社会变迁中的一代人——人类学学者访谈之六十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41-48.

郭岚.张有隽的《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出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26.

陈秉公.“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及其价值——兼论“主体人类学”对具体的“完整人”学科知识空缺的填补[J].理论探讨,2011(5):40-47.

卓嘉健.从移民企业家到跨国商人:绍兴印度人的人类学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5):113-115.

黄秋生、罗成翼.马克思的人类学批判及其终极关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4-27.

王倩.人类学的文学转向——民族志书写的另一种思考[J].世界民族,2011(5):39-47.

苏永前.想像、权力与民间叙事——人类学视野中的陈元光“开漳”传说[J].民族文学研究,2011(5):52-59.

郑茜.“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一定越快越好”——对话著名人类学家杨圣敏教授[J].牛志男,中国民族,2011(5):34-39.

李立.学者在场的人类学意义——村落知识生产经验反思[J].民族学刊,2011(5):24-32.

郑慧子.生态文明:一个人类学的解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2-47.

庄孔韶.跨文化跨学科人类学交流的状态与前景[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47-53.

徐杰舜.人类学一定会在中国扎根——访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5-19.

何星亮.关于我国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1-14.

冯智明.人类学整体论视野下的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以广西红瑶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38-43.

杨丽娟.中央民导游:旅游人类学的缺场[J].思想战线,2011(5):117-121.

陈焱.宗教和谐价值的人类学分析——以硗碛嘉绒藏族乡为研究个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57-62.

吴天跃.湖甸龙舟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文化学刊,2011(5):83-87.

吴世旭.人类学的东北研究断想[J].文化学刊,2011(5):79-82.

朱彦明.马尔库塞之解放思想的人类学基础[J].北方论丛,2011(5):131-135.

权雅宁.文学观念流变与文学人类学的兴起[J].思想战线,2011(5):11-15.

海力波.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审美认知研究[J].思想战线,2011(5):6-10.

杨曾辉、彭永庆.生态人类学理论、方法和在中国的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11(5):106-107.

韦玮、白志红.云南Y村佤族土地使用及其变迁的人类学研究[J].开放时代,2011(5):142-151.

彭子艺.文学与人类学的双向视野和认同[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7-29.

杨德爱.试谈人类学理论中的实践理论——以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和萨林斯《历史之岛》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3-26.

潘天舒、洪浩瀚.上海“麦工”意义世界的人类学解读 基于田野体验的视角与洞见[J].社会,2011(5):93-113.

谭宏.民间商会组织的社会人类学思考[J].理论探索,2011(5):94-105.

廖颖、黎霞、张技、郑连斌、张兴华、倪国斌.四川凉山彝族舌运动类型的人类学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1(5):3-6.

孔珍珍.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年都乎“於菟”[J].美与时代(下),2011(5):41-43.

雷素娟、唐荷花.教育人类学:新时期成人教育不容忽视的立场[J].继续教育,2011(5):13-14.

赵晶晶.殖民神话的建构——《风中奇缘》的人类学研究[J].当代电影,2011(5):70-74.

曹亚男.苗族与客家情歌的异同——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比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5):134-136.

孙东波.个旧市区产妇“坐月子”的饮食习俗考究——医学人类学的视角[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11-13.

杨田.金女真完颜氏祭祖初探——对泾川完颜氏的人类学调查[J].甘肃理论学刊,2011(5):85-87.

许鲁洲、苗启明.马克思哲学的时代化: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构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5):20-24.

利子平、石聚航.刑法规范的有效性及其实现——以法人类学为视角的考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59-65.

曾澜.空间的隐喻与人神中介身份的自我确证——民间傩艺人身份的人类学探析[J].理论界,2011(6):148-151.

罗庆春.凉山彝族民间叙事中稻作文化的文学人类学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59-62.

韦杨波.试论人类学主客位观在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民族论坛,2011(6):55-56.

彭兆荣.人类学视野中“地理的地方”与“地方的地理”[J].贵州社会科学,2011(6):4-10.

乔玉成.进化•退化:人类体质的演变及其成因分析——体质人类学视角[J].体育科学,2011(6):87-97.

樊非.刍议英美人类学纪录片《你认为你是谁》的叙事策略[J].中国电视,2011(6):87-92.

王君.生存智慧:空巢化状态下侗族少女的青春期人类学研究——基于侗族少女的个案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249.

杨玉梅.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隐私权保护[J].经济问题探索,2011(6):130-133.

郑磊.高校辅导员做好新生良好品格养成的人类学视角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6):171-179.

苏红丽.世俗权威与纠纷解决:法人类学视域中的“德古”现象——以凉山彝族地区为分析对象[J].求索,2011(6):119-120,179.

陈岩.人类学中的人文世界——读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J].东方企业文化,2011(6):176.

叶启晓.现代医科高校的人类学课程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6):56-57.

董建辉.底层民众与政治权力——西方政治人类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研究述评[J].徐雅芬,国外社会科学,2011(6):18-24.

苏珊娜•M•霍夫曼、彭文斌.彰显的关怀:灾难与人类学领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3-5.

周生杰.用文化人类学观点解读《诗经》[J].博览群书,2011(7):76-79.

杨元美、李建华.人类学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以临沧南美拉祜族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7):60-62.

彭成.析威廉•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作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341.

林啸.从人类学审视《伤心篱笆》[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57.

洪晖-庄巍.人类学视野中的健身运动及其历史演进[J].中国学校体育,2011(7):82-83.

吴晓.文化对话与视域融合: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代性视野——教育人类学的分析框架[J].教育与教学研究箱 2011(7):66-68.

张原、汤芸.面向生活世界的灾难研究——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及其学术定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3-18.

刘珩.文学的人类学研究范式——评汉德勒和西格《简•奥斯汀以及文化的虚构》[J].文艺研究,2011(7):141-148.

鲍玉珩、薛翠华.阳痿的秘密——新性学研究:医学-文化-人类学[J].中国性科学,2011(7):64-65.

王晓虎.体育人类学发展初探[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8):253.

文冯智明.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219-221.

张千山、沈鲁.CG技术的介入对人类学纪录片创作探究.影视制作, 2011(8):68-69.

瞿州莲.永顺土司改土归流的“历史真实”——以湘西地区碑刻、地方志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7-22.

王莹、刘进锁.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府曲子之历史演变[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8):31-33.

蔡铁权、陈丽华.重演与超越——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8):75-80.

曾晨明.浅议货币本质—从经济人类学角度解读[J].群文天地,2011(8):183.

徐义强.《虎日》的医学人类学解读:以文化的力量对抗疾病[J].医学与社会,箱 2011(8):10-13.

暨爱民.论人类学“田野调查”训练的目标[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8):18-19.

魏薇.论影视人类学的实践在甘肃的重要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8):73-74.

王小平.从接受美学到文学人类学——兼论伊瑟尔文学人类学思想及其理论反思[J].求索,2011(8):197-199.

邓悦.从人类学视角看美国的“政治正确”——以GRE阅读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8):143-144.

高小岩、全美英.跨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人类学蠡测——以曹操与织田信长对比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1(8):191-197.

陈绍薇、李佳蔚、徐义强.试谈人类学知识与大学通识型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8):180-181.

刘辉、向彬.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博客平台下的美术教育[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9)137-139.

吴正彪、杨赛.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苗族民间传统医药的人类学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42-45.

孙倩茹.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扬琴音乐[J].青年文学家,2011(9):106-107.

吴正彪、杨赛.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苗族民间传统医药的人类学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43-45.

张颖.《六道轮回图》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51-54.

宋兆麟.一部民族学佳作——读《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田野调查》有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09-113.

钱雨.儿童人类学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箱 2011(9):75-79.

海力波.人类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J].高教论坛,箱 2011(9):61-64.

陈晋.人类学知识的“后殖民”争论中的信仰、科学主义、地方主义及模仿:以尼泊尔的人类学为例[J].学术研究,2011(9):9-15.

王晓虎.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体育文化起源阐释[J].新西部(理论版),2011(9):41-42.

宾昕.民间戏班的人类学探析——以广西全州县红洲农民“鸳鸯”戏班为个案[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9):106-107.

王璐.影视人类学:人类文化的切入点[J].现代视听,2011(9):62-64.

刘正江.探寻中国人类学之根——由威廉•亚当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谈起[J].丝绸之路,2011(10):111-113.

郑民娟.饥荒年代的乡土人性——从人类学角度评严歌苓《第九个寡妇》[J].作家,2011(10):14-15.

王小平.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文学人类学向度[J].山花,2011(10):158-159.

宋田.人类学中的“无声的语言”,闫赛超[J].东方企业文化, 2011(10):269.

李翔宇、翟辉、梁峥.昆明晋城古镇调研实例——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在建筑学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11(10):53.

孙春晨.面向生活世界的伦理人类学[J].哲学研究,2011(10):94-101.

刘咏莲.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研究的先行者——约翰•布莱金对音乐人类学及音乐教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J].人民音乐,2011(10):76-78.

付兵兵.《濂溪故里——考古学与人类学视野中的古村落》简介[J].考古,2011(10):61.

刘冰清、韦小鹏.中国人类学的学术园地——纪念人类学高级论坛成立十周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236-240.

彭海伦.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毛南族祈子礼俗的教育审视[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78-79,105.

夏杰平 .“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78-79.

吴小涵.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感受:“一个梦会开花的地方”——透视《香格里拉记忆》舞蹈的舞台化表演结构[J].现代交际,2011(10):109-111.

黄意华、吴淑华.人类学上闯新途——记我省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J].炎黄纵横,2011(10):38-39,49.

许晓雪.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师生关系[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0):175-176.

姚志赟.从人类学视角看日本武士的“切腹”[J].华章,2011(11):11.

李光庆.人类学影片的美学精神及四种主要形式[J].电影文学,2011(11):13-16.

赛汉.平等、资源与规则——关于两种制度体系理想类型的人类学分析[J].前沿,2011(11):44-46.

李永祥.什么是灾害?——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核心概念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2-19.

孙九霞、苏静.人类学与社会学视野中的旅游:对话与思辨[J].旅游学刊,2011(11):93-94.

建志栋.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徽州非物质文化保护[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26-34.

高书格、张振鹏.浅析体育人类学的应用研究[J].大家,2011(12):248.

李光庆.我国人类学影片拍摄观念的变化[J].电影文学,2011(13):16-18.

舒慧敏.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几点看法[J].学理论,2011(15):167-168.

赵爽英.历史的现场——历史人类学或新闻学[J].学理论,2011(15):108-110.

王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研究——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J].广东科技,2011(16):50-51.

张劲鹏.《尔玛的婚礼》的影视人类学分析[J].科技信息,2011(16):535.

董素云 .“人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126-127.

王梨.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研究——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J].广东科技,2011(16):50-51.

周恩宇.实践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实践者——读《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1(17):281-282.

冯雪红.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共商学科建设[J].民族论坛,2011(18):113.

兰林友.村落领袖的历史人类学研究[J].民族论坛,2011(18):24-32.

李晓明.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人类学灼见[J].作家,2011(18):156-157.

邵琪.教育人类学视域下小留学生遭受“留学困境”的解读[J].基础教育研究,2011(18):8-9.

刘玲.国族观念与现代国家的建构:基于近代中国的考察——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理论室2011年9月学术沙龙纪要[J].民族论坛,2011(18):114.

钟飞飞.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思想简析——《社会人类学方法》读书报告[J].经营管理者,2011(19):76.

钟小东、赵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以旅游人类学的视角[J].中国外资,2011(19):28-29.

王焯.人类学视角下的辽宁老字号文化与区域旅游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1(19):53-57.

钟小东、赵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以旅游人类学的视角[J].中国外资,2011(20):28-29.

钟飞飞.从影视文本窥探当代乡村女性精英的发展境遇——《女人的村庄》之人类学解读[J].改革与开放,2011(20):195-196.

冯颖.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社区研究[J].学理论,2011(21):103-104.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50年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26-227.

王润娟.塞丝原型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名作欣赏,2011(33):64-66.

文章来源:乌云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