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国时期语言政策研究》
作者:网络信息中心 日期:2014-03-25

作者:黄晓蕾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6月

字数:283千字

ISBN:9787516129012

页数:262

关键词:语言政策研究; 民国时期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语言政策研究》介绍了民国时期语言政策是中国在由传统时期进入现代社会的最初几十年面对自身语言状况和语言问题所进行的语言观念调整重塑和语言法令制定实施。

《民国时期语言政策研究》以权威语言机构为节点将民国时期的语言政策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不同阶段的语言活动被放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并分析其社会功能,试图寻找民国时期语言政策中语言内容和社会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在每一历史阶段中,主要从语音文字、术语新词层面详尽分析描述其语言形式和社会功能,并兼及语体层面,试图探求民国时期各项语言政策内容之间的相关性。                                    

 

本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文运动”和“文字改革”vs.“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一“语文运动”和“文字改革”

二“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三本书使用的“语言政策”概念

第二节民国时期语言政策的相关研究

一20世纪2040年代的语言政策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言政策

三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语言政策

第三节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第二章历史背景清末语言文字运动

第一节切音字运动中的三大方案

一 卢戆章与《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

二 王照与《官话合声字母》

三 劳乃宣与《简字全谱》

四 切音字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吴稚晖、章炳麟关于万国新语的论争

一 吴稚晖的《评前行君之<中国新语凡例>》

二 章炳麟的《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

三 吴稚晖的《书<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后》

四 评述

第三节 清末的科学名词翻译

一 经世派官员时期

二 洋务运动时期

三 戊戌变法时期

四 清廷对于切音字运动和科学名词翻译的态度

第三章 北洋政府前期——读音统一会、中华国语研究会和医学名词审查会

第一节 读音统一会

一 机构成立

二 核定国音、议定字母

三 国音推行方法

四 评述

第二节 中华国语研究会

一 机构成立

二 与教育界联合促进注音字母的公布

三 公布《国音字典》初印本

四 评述

第三节 医学名词审查会

一 历史背景

二 机构成立和三次会议

三 评述

第四节 译名大讨论

一 章士钊引发的译名讨论

二 胡以鲁的《论译名》

三 评述

第四章 北洋政府后期——国语统一筹备会和科学名词审查会

第一节 “五四”前后关于拼音文字和国语文学的论战

一《新青年》、《国语月刊》关于拼音文字的论战

二《新青年》关于国语文学的论战

第二节 国语统一筹备会

一 机构成立

二 《校改国音字典》和京国问题

三 国罗字母、汉字省体和注音字母

四 小学校国文科改国语科

五 国语教育的推行

六 左行横迤和标点符号

七 《国语周刊》和国语运动大会

第三节 科学名词审查会和译名的继续讨论

一 科学名词审查会

二 译名的继续讨论

第五章 国民政府前期——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和国立编译馆

第一节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

一 机构成立

二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工作

三 《国音常用字汇》

四 国音字母两式

五 简体字和注音汉字

六 “小学国语科暂行课程标准”和“小学国语课程标准”

七 政府公文

第二节 国立编译馆(上)

一 机构成立和机制运行

二 人文社会科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

三 地名人名音译标准原则草案

四 评述

第三节 百科、专科辞典

一 历史背景

二 20世纪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几部百科、专科辞典

三 评述

第六章 国民政府后期——国语推行委员会和国立编译馆

第一节 国语推行委员会

一 机构成立

二 注音汉字

三 《中华新韵》和“全国方音注音符号”

四 《国语辞典》

第二节 国立编译馆(下)

一 20世纪4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名词的编纂状况

二 评述

第三节 拉丁化新文字和大众语运动

一 拉丁化新文字

二 大众语运动

三 评述

第七章 余论

第一节 民国时期语言政策研究的双重关系和三层结构

一 以权威机构为主线的语言内容、社会功能双重关系

二 以语言学理为依据的语音文字、术语新词和语体三层结构

第二节 黎锦熙国语运动思想与豪根语言规划定义的对比研究

一 “最终标准官方机构语言”vs.“国语”——相似之点

二 “语言规划四重模型”vs.“国语新文字论”——不同之处

三 评述

附录 民国时期主要语言政策文件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国语统一筹备会于1919年第一次大会时即有会员陈恩荣提出“加添注音字母草书请部公布案”,并议决会员草定自由试用。1921年第三次大会时,又有陈会员复议“将会员所编制试用之草书数种,从速审定,请部颁行”,又有会员钱玄同提出“规定国音字母体式案”,大会议决照章特别组织审定注音字母正草书法体式委员会,详加研讨,后委员会多次开会逐字推勘,终于采定印刷体、书写体楷草各一种,并依式写定,附以说明,呈请教育部公布。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

  本会既以会员数年之经验,又经委员会多次之商讨,果定此三种书法体式,合行依据叠次议案,将注音字母书法体式五百份呈上。应请大部公布颁发。俾此后印刷界铸造字母铜模,及教育界教学字母书法,均得有所准绳,以利推行而昭划一。(同上)

  四小学校国文科改国语科

  教科书是书面语确立和推广的一种重要形式,清末大量白话教科书开始出现,从戊戌变法的编译局到上海的彪蒙书局,官方和民间利用白话文作为教育语言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1898年,梁启超主持编译局,主张将“经史各书择其要者,分门编辑”、“以通俗文译之,务使农工商贾,妇人孺子,凡读书三四年者,即能遍观要书”。在民间,大量白话教科书也开始编印。陈荣衮为近代中国小学教科书的创始人,“在澳门创办蒙学书塾,编白话书刊三十六种,他首先实行废止小学读经,采用日常生活……。

 

作者简介:

黄晓蕾,女,汉族,1974年生于安徽舒城。1997年至2000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文字应用系获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于该院语言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方民族语言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政策史研究,发表论文《论民国时期国音音系的建立》等数篇,主持课题《清代语言政策史》等若干项。

 

文章来源:王小霞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