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史论坛2017年第三讲
——丝绸之路缘起与发展的中国视角
作者:民族历史研究室 日期:2017-12-08

题目:丝绸之路缘起与发展的中国视角

演讲人:刘迎胜 教授

主持人:彭丰文

时间:201712月12日(星期二)下午2:00-4:00

举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

地点:民族所第一学术报告厅(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演讲人简介:

 

刘迎胜教授,1947年生,清华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史地平台平台长、中国蒙古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副会长,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已出版学术专著13部,译著3部,中外文论文200余篇。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丝绸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小儿锦研究》(全三册,第一作者,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等。刘迎胜教授继承我国乾嘉以来西北舆地之学与欧美东方学的传统,通晓多种语言,在蒙元史、内陆亚洲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中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享有盛誉。

 

演讲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术语从书斋逐渐走向大众,相当程度上得益于1980—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考察”十年规划与活动。“丝绸之路”主要指古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远距离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即不同文明之间的往来。

文明的发展,除了内在自生动力以外,相互间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古代从中国前往世界其他文明中心极为不便,需要经过漫长的海陆路道途,花费时间长,消耗资源多。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明,相对于其他三处文明中心而言,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看,处于较为封闭的位置。

本次演讲将聚焦于“丝绸之路”是如何发展起来,古代中国怎样化不利为有利,成为东西方交往的重要推动方,及其与当代“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

文章来源:彭丰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