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史论坛2017年第四讲
作者:彭丰文 日期:2017-12-21
 题目:从“契丹”到“起儿漫哈剌契丹”

——10-14世纪波斯语文献中的Khitāy

演讲人:王一丹  教授

主持人:彭丰文研究员

时间:201712月26日(星期二)下午2:00-4:00

举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

地点:民族所第一学术报告厅(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演讲人简介:

 王一丹教授,1966年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波斯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伊朗文化研究所所长。1987年获北京大学波斯语言专业学士,1990年获北京大学波斯文学硕士,1999年获德黑兰大学波斯文学博士,为中国第一位在伊朗取得文学博士学位的学者。曾先后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伊朗学研究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等国外高校研究机构访学。主要从事波斯古典文学、波斯历史文献学及中国-伊朗文化交流史研究。对拉施特《史集·中国史》有独到精深的研究。擅长于从波斯文文献中发现和阐释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发表了系列与中国民族史相关的波斯文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出版专著2部,译著3部,发表中外文论文20余篇。专著有《拉施特<史集·中国史>校注》(波斯文),《波斯拉施特<史集·中国史>研究与文本翻译》,译著有《玛斯纳维全集》第四卷(合译),《鲁拜集》,《杭州凤凰寺藏阿拉伯文、波斯文碑铭释读译注》(波斯文校)。与中国民族史相关的代表性论文有《波斯、和田与中国的麝香》,《伊朗伊利汗时期与蒙古史有关的波斯语文献》,《探寻“照世杯”中的中国镜像——波斯历史文献整理的实践与收获》,《波斯胡人与传国宝珠——唐人小说与波斯文献中的珍珠传说》,《孛罗丞相伊利汗国事迹探赜——基于波斯语文献的再考察》等。

 演讲内容提要

 作为历史上对中国的一种称呼,原指“契丹”的Khitā/Khitāy一词在10世纪进入波斯语,并在此后逐渐演变为对中国北方乃至整个中国的称呼。关于Khitāy一词的词源及其指称范围的变化,西方学者如裕尔、伯希和等早已有过精辟论述,本次讲座将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着重利用近年来波斯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新成果,对Khitāy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波斯语文献中的使用情况重作梳理,进而对Khitāy、Qarā Khitāy等相关称谓含义的变化进行细致辨析,从一个侧面揭示10-14世纪波斯语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比波斯文史料及中文史料的相关记述,探讨“契丹(辽)”及“哈剌契丹(西辽)”在中亚、西亚的活动,以期为契丹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文章来源:彭丰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