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华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笔者由于多次前往大马,也接触了不少当地的华人,他们的言谈举止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很多亲身经历的场景让人感慨万分。
一、拼搏的老年人
按照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人过花甲自然要解甲归田,告老还乡,退出职场,回家含饴弄孙,安心养老。可是在马来西亚,除了在政府部门和学校医院的工作人员外,大部分民众是没有退休这个概念的,很多老年人为了生计年纪很大了还在职场上拼搏,记得有一次乘坐了一个华人司机开的出租车,看着他两鬓斑白的样子,我不禁询问起他的年龄,他说他已经七十岁了,当他看到我很惊讶的样子,他笑着说他还有个朋友七十五岁了,还一样开出租车呢,他的老伴年近七十也同样在工作,他认为人不工作就会生病,再说不工作就没有收入来源,靠子女赡养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这些华人老司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普遍为人诚实、待人热情,熟悉当地的路线,更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除了华语外,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和马来语,因此他们非常受初来乍到的游客和留学生的欢迎。
同样在当地的华人餐馆和商店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年过花甲的老大爷老大妈在招呼客人,端茶送水。在吉隆坡市区中央市场外有一家土特产商店,我遇到的商店老板也是一位年过七旬的华人老太太,不管顾客购买与否,她总是热情地介绍店里的各类土特产,让人忍不住掏腰包。这一幕幕场景让人不禁感叹海外华人谋生之不易,也让人真切地体会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务实的年轻人
传统上华人一向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上大学特别是上名牌大学是绝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期望。但是由于马来西亚政府在高等教育入学中实行固打制(Quota System),即必须保证马来人在国立高校中保持比较高的入学率,从政策上优先照顾马来人子弟入大学。客观上造成很多华人优秀子弟无法进入国立高校学习,而私立大学又存在着学习费用较高的问题。使得不少平民家庭无力承受。以吉隆坡沙登地区附近的波特曼学院为例,其学费为每年两万马币,约合人民币三万二千元、因此一部分年轻人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在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专科学院,学习一门专业技能,把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作为目标。还有一部分年轻人直接走向社会,笔者认识的一位手机销售店女老板就认为上大学固然很好,但是直接工作也很不错,因为社会就是一所大学,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作为年轻一代,大马华人的婚恋观同样也非常务实,根据当地专家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马来西亚华人女性把对方的人品、学历和感情放在择偶标准的前三位,虽然住房和汽车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她们更多地是考虑到感情的因素。
三、执着的中年人
和邻国泰国有所不同的是马来西亚华人行事比较低调,近代以来,泰国的政治舞台上先后涌现了十七位华裔总理,而华裔人口仅仅占泰国人口的10%。而在大马由于各种因素,华人从政受到了很多制约,政府部门鲜有华人职员。因此他们侧重于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才能,笔者接触到多名当地中年华人,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做事严谨而认真,为人低调而不失热情,执着于自己的事业,以笔者所认识的一位柯老师为例,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一直从事图书出版销售领域工作,她的书店主要销售中文文史类图书,在当地属于小众市场,但是她却乐此不疲,她的人生格言是与书为伴,其乐无穷,也正因为她的执着,努力和认真,她的书店在东南亚地区小有名气,在中国大陆也拥有部分客户。笔者也曾拜访过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中心虽然面积不大,设施也比较简陋,经费来源主要为社会各界资助,但是中心的几位工作人员工作认真而负责,图书馆虽然不大,但是管理井井有条,制作的专题剪报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出版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和各类专业文献同样具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
我心目中的马来西亚华人是执着而努力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脚踏实地,奋发进取。在各行各业,他们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马华文学历经几代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的努力,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镇之一。在音乐舞台上我们耳熟能详的梁静茹、光良等人均是马来西亚华人。在经济领域,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马来西亚的十大富豪中,华人占据了8席。在金融、房地产、旅游等行业都活跃着华人的身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来西亚的华人非常团结,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华文化同样在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传承,华人从小需要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当地已经拥有一千六百所华人小学和六十所华文独立中学,当地华人小学和华文独立中学的兴办和运营经费主要都是由华人各界捐助的,由于华文教育水平比较高,很多学校还吸引了不少马来裔和印度裔的学生入学。华人的奋斗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在马来西亚,春节和中秋节同样是全国性的假日。
同为炎黄子孙,我们为马来西亚华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也为他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感动,让我们衷心祝愿他们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