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隐性教育“4S”课程体系构建
日期:2015-07-30

内容摘要: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隐性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自身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在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培养和行为规范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因素的总和。民族团结进步隐性教育可以分成四个层面:即精神层面的隐性教育(Spirit)、环境层面的隐性教育(Surrounding)、第二课堂层面的隐性教育(Second Classroom)以及制度层面的隐性教育(System),它们共同构成了"4S"隐性课程体系。


关键词:民族团结; 隐性教育; 4S课程体系;


作者:吉克跃林(著)(西南民族大学党委), 张立辉(著)(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刘毅(著)(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 第11期


中图分类号:G641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