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辽河寻根 文明溯源
————中华文明起源展解读
日期:2011-06-09
辽河流域是中原连接东北亚大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东亚文化的传播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河流域一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辽河流域作为东北古文化发展的重心和东北与中原相接触的前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自成谱系的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内涵。尤为重要的是,在辽西山区牛河梁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坛、庙、冢”三位一体的大规模的宗教礼仪性建筑群,以及女神像、彩陶和“龙、凤、人”为主要题材的玉器群,更集中反映出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辽河流域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不仅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显示了辽河流域也是中国古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在时间上也为中国历史上国家雏形的形成,提供了更早的线索。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新发现提出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问题,经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媒体报导,迅速传遍海内外,引起社会广泛持续反响,尤其是推动了学术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讨论。2004年正式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研究作为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以西辽河流域为中心的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8000年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龙的形象和成熟的玉器,说明当时已进入文明起步阶段。位于辽西山区牛河梁的红山文化祭祀中心,红山文化的“坛、庙、冢”宗教礼仪性建筑群,更是5000年前“古国”的象征。以后,这里又经历了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的“方国”时代,最终汇入统一多民族的秦汉帝国。辽河流域由古国-方国-帝国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是中华文明起源多源性的生动体现,也反映出辽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协(ICOM)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记忆”。为此,由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化厅、辽宁省文物局联合承办的“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拉开帷幕,让公众随着展览一起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
“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作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沈阳主场活动的主题展览,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展。该展览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辽河流域史前文明研究工作取得的最新的科研成果为指导,系统展现了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距今3500年前的青铜时代的文物遗存和文化面貌,以红山文化为核心的、辽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对早期中国国家形态萌芽的影响,揭示辽河文明的文化特征、意义、地位与作用。
遵循考古发现与研究,追溯遥远文明,为观众传递系统、生动、通俗易懂的历史文化信息 
为了让广大观众了解和认识辽河流域独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在展览的设计上以人为本,力求为观众传递系统、生动、通俗易懂的历史文化信息。展览共展出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敖汉旗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迅美术学院、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锦州市博物馆、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北票市文物管理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等14家文博单位收藏的辽河流域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多数文物为首次在沈公开展出。
基于本次展览所要展示的文物情况及展示需要,经过专家对大纲的论证及修改,展览分为“家园”“古国”“方国”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的内容集中表现“农业”“聚落”“宗教”,表现简洁并抓住要点。第二单元着眼于红山文化“坛、庙、冢”三位一体的营建布局,精美的玉器被很自然地纳入了学术展示之中,突出表现“唯玉为葬”、“以玉为礼”的文化特征。第三单元主要展示辽河流域古文化参与中华文明的过程,表现它对中国文明发展的独特贡献。在展览标题上力求准确简洁,同时注意各单元标题设计要切合展览语言,增强陈列语言的感染力,体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辽河寻根文明溯源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单元家园,新石器时代是随着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制陶与磨制石器的相继出现而到来的。辽河流域作为东北文化区的组成部分,渔猎经济是主要生活来源,兴隆洼等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致的骨器,种类有锥、凿、匕和鱼钩、镖等,骨鱼镖镶嵌精细加工的石刃和倒刺,即反映了渔业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这与史前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关,辽河流域地处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和沿海过渡地带,境内多丘陵山地,史前时期这里是针叶林与阔叶林交混生长的森林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复杂的生物链给采集和渔猎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丰厚的条件。
在采集和渔猎经济占主导的经济活动之外,原始农业也较早开始出现。辽河流域的先民在较早时期就开始了农作物的栽培。从兴隆沟遗址浮选出来的炭化黍(糜子)和粟(小米)经鉴定属人工种植,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栽培作物之一,证明辽河流域是中国旱作农业的发源地。新乐遗址出土的炭化谷物和炭化榛子壳,距今也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
原始农业的发展给人们提供长期定居生活的经济基础。辽西地区先民营造家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查海文化,原始村落已有明确的规划,房屋的布局排列整齐,井然有序,周围有人工壕沟以防野兽侵袭和利于排水,是这个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居住区中心有大房址和广场,为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建立在这种多元经济基础上,从大约距今8000多年起,辽河流域的人群就创造了龙崇拜观念。龙作为一种被高度神化的动物形象,其起源与宗教祭祀相关。查海遗址大型龙形堆石,陶罐上的龙纹可以说是我们能见到的较早的龙的形象了。
查海遗址还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玉器,玉玦与匕形器是查海玉器中最富特色的玉器种类之一,玉质经鉴定为透闪石软玉,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已知最早的真玉器。体现出早期玉器的原始特征,在整个东北地区具有开先河之历史地位,也对后期红山文化的玉器有深远影响。
第二单元古国,公元前3500年左右,我国的文明进程进入了加速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进入了古国时代,逐渐形成了“多元并进”的发展格局。辽宁西部地区发现了牛河梁红山文化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祭祀礼仪性建筑、成组的女神像和以龙、凤、人等为题材的玉器群,形成一处史前宗教圣地和政治中心,表明红山文化以原始礼制与神权的高度发达,跨进古国时代。
红山文化以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和成套的玉礼器为标志,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阶段。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古国是指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经产生。
红山人相信玉能通神。在牛河梁宏大的积石冢群中随葬的玉器,随墓葬的规格而变化组合。在级别甚高的中心大墓均有重量级玉器出土,表明玉器已作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而拥有能使用这些玉器的人既是通神的大巫又是王者,是王权与神权的物化形式与标志。品类繁多制作精细的玉器反映出先民们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并由此衍生出以玉礼神的观念,“唯玉为葬”、“以玉为礼”的葬俗和礼制。大量玉礼器与坛、庙、冢相结合,与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礼制的起源和发展密切相关。而牛河梁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发现的坛、庙、冢统一构建的大规模遗址群,也说明了当地在红山文化时期的中心地位。
红山文化与同时期诸多古文化相比,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上似乎先行一步,它不断向外扩展着它的影响力,并对其后继的考古学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以红山文化玉器而论,在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墓地以及殷墟妇好墓都有出土。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以老哈河流域为分布中心,其年代介于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文化内涵具有过渡性,又有自身特点,是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错综复杂、若断若续关系的一个衔接点。
第三单元方国,经过古国时代各地部族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凌驾于众部之上的方国在中华大地纷纷崛起。辽河流域也进入了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主体的方国时代。距今约在公元前2100年至1500年前即相当于中原夏到早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范围北以西拉木伦河为界,南抵永定河,中心范围在燕山北侧。该文化拥有呈立体分布的城堡群、彩绘陶器、青铜器、仿铜陶礼器及成组玉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礼制已经形成,是雄踞燕山南北、盛极一时、能与夏王国为伍的北方强大方国,文献中之北土“燕亳”可能与这支文化有关。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为聚落式城堡址十分密集,这种城堡群的布局,或在大范围内星罗棋布,或沿河川和山麓呈链锁式分布,构成大范围的国家式的集体防御,具有多中心和诸中心聚落的高度规范化的特点,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国家形态。其中赤峰市英金河流域山脊上的城堡带,绵延达百里以上,走向与燕秦长城相同,可称为“长城原型”。
彩绘陶器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最精彩的内涵之一,其纹饰构成如勾连纹样及兽面纹等与商代铜器纹饰无不毕肖,反映了两种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根据商文化起源于北方说,论证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商文化的源头之一。与彩绘陶器共出有鬶、爵、盉等仿铜酒器,反映出与中原夏和早商文化的密切联系。
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后,辽河流域经历了以燕文化为主多民族文化交互融合的反复过程,随着铁器普及奠定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了燕秦汉帝国在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以至秦统一后择地“为秦东门”(《史记·秦始皇本纪》),实际就选择在渤海湾北岸,即今山海关内外从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姜女石到河北省秦皇岛市金山嘴沿海岸一线的秦行宫遗址群,成为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象征。
辽河流域所经历的从古国到方国再到帝国的文明发展进程,既有比较清晰的来龙去脉和延续,又有文化和社会变革的突变。而其中的重头戏——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性建筑群,于距今五千年前在辽宁西部出现,其所反映的精神领域变革在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前导作用以及尊重大自然的生存原则,作为辽河文明起源的一个突出特点,对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甚至人类对未来的抉择,都会有所启示。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