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生导师、民族节庆专委会副会长邢莉主持会议。
民族节庆专委会副秘书长徐庆庆作主题发言。
2011年6月11日,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由北京博物馆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北京民俗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北京市民俗博物馆(东岳庙)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06月0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和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并且明确提出了“保存”和“保护”这两个概念,这有利于博物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专家们认为,博物馆对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具有较强的使命感,是抢救和保护的重要基地,是非物质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对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通过博物馆这个载体,可以很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和保存,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让大众在社会转型时代重新认识和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博物馆是从事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摇篮,博物馆培养的既是专长,更是复合型人才。
会议对于博物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所面对的问题作了研讨。当前博物馆进入大众时代,博物馆自身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来完成其使命。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不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还有制作过程、程序、使用方法等其它内涵,因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和呈现应该系统性、整体性,并将物质和非物质相结合,在博物馆中较完整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这方面中国的博物可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约87万项;国务院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省(区、市)公布了710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专家们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当前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紧迫性和版权专利问题。也有专家指出要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也是一种保护。如杨柳青年画,可将核心技法采用传统方式,在包装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结合时代特点,这样能将古老的文化发扬光大,让它重新焕发生命力,这对于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十分有意义。而节庆活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自博物馆界、民间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领域的十多位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生导师、民族节庆专委会副会长邢莉主持,民族节庆专委会副秘书长徐庆庆受邀作主题发言。
天津杨柳青戴氏贡品年画展览。
天津杨柳青戴氏年画传人戴时贤老师向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汉学家李福清先生和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生导师、民族节庆专委会副会长邢莉介绍天津戴氏年画的传统技法。
当天,“天津杨柳青戴氏贡品年画展览”也同期举行。戴氏年画笔法细腻、人物秀丽,曾被清乾隆帝钦点为皇室贡品。此次展出的部分作品历经二三百余年,依然色彩明艳,栩栩如生,采用戴氏年画“堆金沥粉”技法的门神金光闪闪、高大威猛。戴氏年画曾被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奥地利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大量收藏,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清乾隆时期年画作品《念亲恩》
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