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作者:肖锐 陈永亮 日期:2013-02-16

会议进行中

会议进行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也提出了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关系方面提出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了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丽江文化研究会、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当代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于2013年1月29日至2月1日在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宾馆共同主办召开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

参会人员有国家民委、云南省民委、中央党校、宁夏自治区党校、中国社科院、宁夏社科院、民族出版社、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延边大学、石河子大学、大理学院、丽江师专等等20多个民族工作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负责人、专家学者以及丽江市的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傈僳文化研究会、市方志办、市民政局、市民族宗教局等单位的负责人等60多位。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由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负责人丁龙召教授主持。丽江市人大原主任、丽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国清致欢迎辞,并介绍了丽江市的民族关系的现状及民族工作的经验,祝贺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及研讨会的圆满成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赵杰教授代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宣读关于同意成立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文件,文件同意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人选:金炳镐任主任,杨昌儒、雷振扬、李红杰、王希恩、丁龙召、都永浩任副主任,郑信哲任秘书长。赵杰副会长代表研究会讲话,要求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大旗,坚持民族理论政策不动摇,落实十八大精神不动摇;要加强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同行团结,在和睦、和顺、和谐中活跃和深入学术研究;要勤奋创获,努力开拓创新,勇于实现理论突破,努力创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召集人金炳镐教授介绍了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筹备情况和2013年工作计划。金炳镐教授介绍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成立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积极参加研究会各项活动,并酝酿成立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2011年开始正式筹划,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会议,并向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递交了申请报告,得到研究会同意的批复,今日在此召开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金炳镐教授汇报了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2013年工作计划,主要有:召开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转型期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组织召开2013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年会中的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专题会、拟联合有关院校、学术机构召开民族关系国际研讨会(正在申报审批中);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2013年度研究重点之一是对各地民族关系状况的调查研究,并出版《当前我国民族关系调查研究》文集及这次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审议通过了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章程、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人员名单、理事、常务理事、顾问等人员名单。

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以大会发言和自由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共分三场。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正厅级巡视员木桢、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杰、国家民委政法司原司长毛公宁分别做了大会主旨发言。木桢巡视员主要介绍了云南省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现状及民族工作情况,介绍了云南省准备建成民族理论研究的示范基地的规划。他总结云南省民族工作经验时指出,云南省民族团结的客观条件是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和共同居住,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格局;指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情况十分普遍,并且各民族间互相欣赏、相互影响、相互吸纳、相互作用;指出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不断澄清了民族理论中的干扰因素,维护了云南各民族相互依存关系。

李红杰副主任提出一是要有世界眼光,要从及宪法精神来谈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我国宪法的很多理念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必须遵循宪法原则;二是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不仅要从中国历史研究中总结自己,也要用世界的眼光来总结自己。我国宪法规定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种国家属性的确定,摆脱了历史束缚,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提供了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模式;三是理论争论,应以基本的平台——宪法为基础,学术研究必须遵行宪法精神,必须遵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国家属性,必须遵行平等、团结、互助这一民族制度的基础,必须遵行民族区域自治为架构的民族政策构架。

毛公宁研究员提出转型期的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并按照地区划分了民族关系的三种表现类型:第一,新疆和西藏类型。这两个地区除了共性还有特殊的因素,即都有国外和宗教因素的影响;第二种类型,多民族省和其他自治地区等基本属于一个类型。即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发展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问题;第三种类型是散杂居地区类型。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各大中城市民族成分和民族数量逐渐增多,由于风俗习惯、文化、宗教等因素不同,在交流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局部的群体性事件;并针对这种划分,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发言和自由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建议,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丁龙召教授从微观角度出发,结合中国民族关系的实际情况,提出民族心理承受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各少数民族的理承受力普遍较弱,认识民族心理承受力的差异性,对于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都永浩研究员从文化的概念出发,提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概念界定要清晰,中华民族文化核心内涵如何,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和生物意义的民族文化,认为“文化一体化”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没有把国家认同的基本途径搞清楚,提出在互联网时代要提出国家共同文化,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文化的构建要超民族性。

赵杰教授主要从回汉关系中深刻地解读回族精神文化,提出回族的四个民族精神——月光精神、学习精神、商德精神、信仰精神,从而谈到民族间交往交流要深入,当民族间相互深入了解时就能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马平研究员以回族形成为例,认为回族是“民族融合产物”的观点是不确切的,认为回族是由多个域外少数民族与中国多个土著民族包括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自然同化而重新组合的民族,要防止“民族融合”概念的泛化与滥用,特别是防止借促进“民族融合”之名行强行推动“民族同化”之实。

胡岩教授谈到民族关系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民族政策对于调整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应该全面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关系,并提出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的新变化以及影响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若干因素。同时要区分少数分裂势力和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民族意识。贾东海教授根据甘肃省民族地区的实际调研情况,主要谈到了社会转型期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回民族关系、祝藏族自治县的藏汉民族关系、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哈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原因等,并提出注民族关系的重社会调查,不仅要调查研究民族关系和谐方面,更要研究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朴今海教授对社会转型期延边的民族关系进行分析,从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因素、人口因素、干部因素、国际因素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延边州民族关系,并对发展和完善转型期延边的民族关系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熊坤新教授从两种“民族主义”角度出发,提到大汉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以国际的视野谈到民族主义发展趋势的危险性等,并对“第二代民族政策”说等观点进行批驳。

郑信哲研究员概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多过程,分析了新时期城市民族关系动态及城市民族工作的软肋,并探讨了城市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及促进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严庆教授提出,通过调查研究把民族关系理论的表述与现实的结合在一起。并提出了民族关系研究的两个视角,第一,民族和民族之间的群体关系越来越转化为涉及民族因素的社会关系;第二,各民族的接触在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凸显性。提出了要用全球的大视野和大中国的视野来研究民族关系,并以西北走廊部分区域城乡互动为例谈到区域性的民族关系。

张艾力教授谈到了教育公平缺失问题,提出这种缺失限制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制约着少数民族个体成员自我发展、参与竞争能力的提升,并对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杨虎德教授主要从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问题,是各民族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问题,并以此为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的民族关系影响因素,具体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民族干部因素等谈到青海藏区民族关系。

任新民教授提出,民族关系研究要充分考虑民族性与区域性的关系,例如,运用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概念;要考虑民族特性与特性民族的关系,例如,少数民族干部的任用与选拔等;要考虑民族干部的民族性与民族干部的特殊性,例如,民族干部的特殊选拔与培养等。魏国红副教授从社群主义的观点出发,论述一个过于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平等的大社会,将会弱化彼此信任、相互依赖、共同合作所需要的社会联系,对现代化的回应将造成社会资本耗散,从而威胁到整体的社会和谐,对这种个人自由与平等做出了带有社群主义色彩的回应,提出民族群体内部的和谐是构成国家和谐的基础。

总之,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通过大会发言和自由讨论,与会者探讨了民族关系理论的一些重要方面,比如,民族关系本质特征与民族关系现实状态、目标的关系;民族关系发展中的民族心理承受力问题;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民族关系的分层类型;从宪法的角度研究民族政策民族关系问题;以世界眼光、大中国视野看待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重视民族关系理论的梳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进一步系统澄清民族关系理论领域的干扰性观点;重视进一步深入总结一些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经验;重视当前我国各地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等。研讨会理论探讨深入,学术气氛活跃,达到预期目标。研讨会后与会人员到宁蒗彝族自治县考察民族关系现状两天。
 

文章来源:陈永亮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